中國人造太陽「雙億度」 向工程化應用邁進

  圖:圖為首次實現「雙億度」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受訪者供圖
  圖:圖為首次實現「雙億度」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受訪者供圖

  3月28日,中核集團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雙億度」,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綜合參數大幅躍升,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研究進入燃燒實驗階段,向工程化應用邁出重要一步。專家表示,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中國環流三號」裝置進行能力升級,進一步獲得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核心關鍵數據。\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中國人造太陽走向應用核心環節

  「人造太陽」──核聚變能源是利用輕元素的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的能源形式。由於單位燃料聚變反應釋放能量巨大,聚變資源儲量豐富,主要產物清潔安全,可控核聚變一直被科學界視為未來解決人類能源困境的一個清潔、安全、豐富的長久出路。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三號」在最新實驗中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的參數水平。「我們的實驗實現了『雙億度』,綜合參數也大幅躍升,標誌着我國的核聚變研究挺進燃燒實驗。」中核集團「中國環流三號」總設計師鍾武律在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表示,此次實驗中,由團隊自主研發的加熱、控制與診斷等設備與系統首次投入運行,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前列,創造了我國核聚變研究多項新紀錄。挺進燃燒實驗,更意味着可控核聚變走向應用的核心環節。

  中核集團介紹,在本次實驗中,團隊自主研製的高功率微波迴旋管成功投入運行,最高注入功率達2.5兆瓦,助力電子溫度達到1.6億度;2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熱系統建成並投運,單條束線最大功率達7兆瓦,為提升原子核溫度發揮了關鍵作用;高壓電源多項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最高可實現120千伏直流輸出,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首次實現提高芯部能量約束新方法

  團隊還首次提出並實現了提高芯部能量約束的新方法,成功抑制了制約原子核溫度提升的芯部磁流體不穩定性,攻克了電流剖面及密度剖面控制等技術難題,掌握了提升原子核溫度的運行策略,在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超過1億度的可重複放電。此外,團隊在聚變堆堆芯億度級溫度和等離子體密度精準測量、聚變裝置控制系統自主研發應用、核聚變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也取得系列突破,推動我國核聚變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下一步,科研團隊將對「中國環流三號」裝置進行能力升級,進一步獲得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核心關鍵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