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西藏民主改革真正把大家的人生還給了自己」

●3月26日,格桑旺姆在家中展示自己練習的藏文作業。 中新社
●3月26日,格桑旺姆在家中展示自己練習的藏文作業。 中新社

●拉薩市中心熱鬧街景。 中新社
●拉薩市中心熱鬧街景。 中新社

  「西藏從民主改革前剝削壓迫的不平等的民族關係,轉變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進入新時代以來,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研究員楊曉純2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緊密,形成了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格局。

  楊曉純說,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來,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關懷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制度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西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了制度保障。民主改革廢除了黑暗落後、剝削壓迫的封建農奴制度,為西藏自治區的成立奠定了基礎。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標誌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確立,實現了西藏社會制度從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向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性跨越。

  她說,曾經的農奴奴隸從此享有了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自主管理本地區和本民族事務的政治權利。1965年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或副主任由藏族公民擔任,自治區主席由藏族公民擔任。

  交通醫療飛速發展

  33歲的次巴旺堆出生在日喀則市仁布縣的小村子,他在距家5小時車程的日喀則市區讀完初中,又以優異成績考到天津讀高中,並在天津讀完大學,如今成為西藏社會主義學院教師。西藏民主改革改變了所有翻身農奴後代的人生軌跡,他說:「像我一樣讀過大學的年輕人,現在村裏很普遍了,以前還出過兩個博士。」

  西藏交通的快速發展也讓次巴旺堆的家鄉不再閉塞,他說:「記得小時候,要過家門口的雅魯藏布江還要坐傳統的牛皮船,後來老家旁邊修通了鐵路和高等級公路,附近不少村民因基建工程生活富裕起來。」

  作為受益於西藏民主改革的年輕一代,次巴旺堆認為,無論家鄉的發展還是個人的變化,均得益於西藏民主改革。

  「西藏民主改革真正把大家的人生還給了自己。」憶起往昔,71歲的格桑旺姆不禁感慨,「我是1954年出生,那時還沒民主改革,想到小時候就是吃不飽飯的飢餓。」

  西藏民主改革後,她有了受教育的機會,以工人身份進入到拉薩市人民醫院,後來被培養成為一名護士,在拉薩市人民醫院工作30多年,直至2002年退休。「這30多年,拉薩市人民醫院飛速發展,最初只有一個大科室,後來人才多了,專業的設備也多了。現在更是方便得不行,手機上就能預約掛號。」她說。

  退休後,格桑旺姆的生活格外充實,在當地老年大學學習藏文,日常喜歡閱讀歷史文化類書籍,經常參加一些讀書會,彌補退休前對於知識的渴望,平常也去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做志願者。她感嘆:「誰能想到現在我們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