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啟示錄❶ 【信任與合作】/攜手中國共享機遇 開放市場依然美好

編者按: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仍有不少「攔路虎」,國家間貿易壁壘增加、地緣政治和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交織。應對變局,要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再度啟幕,全球政商學界共聚於此,圍繞全球治理、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焦點、熱點問題,提出一項項真知灼見的「博鰲方案」,匯聚起合作共贏的偉力,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大公報今起推出《博鰲啟示錄》系列專題,從權威學者視角,洞察世界變局、回應時代關切。
若干年前,中國的外交官們曾不止一次被告知,「自由貿易多好,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是多麼美好。」然而,時過境遷,當年大力宣揚這一觀念的人,如今「出爾反爾」,與經濟全球化背道而馳。近日,美國再舉「關稅大棒」,提出將對所有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種種現象表明,美國新一屆政府的對外政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色彩更趨突出,這將對中國經濟增長、亞太地區產業鏈重塑帶來哪些影響?區域一體化合作機制在促進經濟和貿易增長方面又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多位中外嘉賓針對以上議題發表看法,指出美國面臨的諸多問題是自身產業空心化、經濟金融化造成的,特朗普政府甩鍋,打貿易戰、關稅戰的做法損人不利己。中國在綠色能源、高科技等領域優勢突出,亞太地區各國應攜手中國共享發展機遇,持續踐行多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以互利共贏的多邊合作證明「開放市場依然美好」。\大公報記者 李紫妍、黃寶儀、何玫博鰲報道
議題一:如何應對貿易霸凌?
把產業鏈供應鏈扎根世界市場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原駐美國大使、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 周文重
從特朗普1.0政府,到拜登政府,再到特朗普2.0政府,美國一直在打貿易戰。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之間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對抗衝突不應該是我們的選擇。
這八年來,中國政府得出的結論就是,要更深入地把產業鏈和供應鏈扎根於世界主要區域市場。東盟已經連續4年保持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地位,中國連續10年是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2024年,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額達到9800多億美元,中國和歐盟的貿易額達到了7800多億美元,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達到了3萬億美元,中國的出口市場已經多元化,美國人應該看到這點。
特朗普政府應該好好考慮這個問題,不要甩鍋,不要打貿易戰、關稅戰,這是損人不利己的。
以創新打破「小院高牆」
美國前商務部部長 古鐵雷斯
美國政策的主要工具就是制裁,但實施制裁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美國十年前就提出要制裁中國,特別是在高科技芯片領域施加制裁,結果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科技大國,美國的制裁反而產生了意料之外的結果。
跳出框框 堅定立場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 傑弗里·薩克斯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純屬是其無能的體現,政策的出台基於頗多的錯誤認知。一個國家的貿易赤字大,意味着其支出大於自己的生產量,而與貿易無關。關稅戰並不能解決財政赤字問題,這是特朗普的一個幻覺。他以為美國市場的威脅如此巨大,使得他有能力想威脅誰就威脅誰;以為只要打貿易戰和關稅戰,他就能重繪世界地緣政治地圖,這是非常荒謬的。
多邊主義聚眾力抗打壓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 馬凱碩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中,儘管特朗普推出單邊主義,退出聯合國的一些機構,但多邊主義仍然是主要趨勢,它像初升的朝陽一樣正在冉冉升起。
議題二: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
與華合作消弭碎片化風險
聯合國副秘書長 蓋·萊德
全球供應鏈正在面臨碎片化的風險。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中的一員,正通過自身努力加強合作共贏,不斷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持續推動全球供應鏈向更穩定、更協同的方向發展。
相互尊重是解決問題之道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 傑弗里·薩克斯
中國的發展對中國有好處,對美國有好處,對世界有好處。如果美國把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威脅,那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美國處理對華關係的第一步應是停止單邊主義行動,以一種相互尊重的方式,同中國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從中美「共同點」思考問題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前駐美大使 崔天凱
不論美國哪一個黨在執政,誰當總統,中國對美國的基本原則都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我們一直希望有一個穩定、健康、可持續的中美關係,這沒有變化。如果美國能跟我們相向而行,我相信兩國是可以找到很多共同點的。特朗普剛剛上任不到三個月,還有三年多的時間,希望他能真正與我們相向而行。
以中國創新推動各國發展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朴之水
中國在全球創新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推動更多亞洲地區國家更快利用新技術、新能源,有效降低發展成本,支持經濟快速增長。中國政府在創新產業融資等方面也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推動科研和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創建了卓越的創新生態體系。
議題三:如何強化亞太合作?
協商解決分歧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前駐美大使 崔天凱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如何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如何保持文化特性,如何維護自然環境;在經濟結構大調整的當下,如何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這些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亞太地區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包括相互尊重、強調共同利益、用和平方式解決可能的分歧等,要繼續保持。
在世界大變局下,不論別的國家政策如何調整,亞太地區的國家要守住初心,保持傳統,發揚優勢,無懼外部風高浪急,亞太地區才能有光明的前景。
聚力綠色經濟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里·薩克斯
不要指望打開美國市場或是依賴美國市場,外面還有更廣闊的世界。全世界都需要綠色、數字技術,而中國在所有技術上都是領先的,包括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力、核電、電池、電動車、氫能等,這些正是全世界都需要的。中國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贏家。
聯合國有193個會員國,其中190個都謀求多邊主義,而中國可以確保多邊主義得到保護。
商簽更多自由貿易協議
《經濟學人》國際執行主編帕特里克·福利斯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亞洲要簽訂更多的自由貿易協議,並尋找能夠替代美國提供貨物服務、金融服務和科技的提供者。
共迎挑戰 避免故步自封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 馬凱碩
亞洲國家應該無視美國,但亞洲國家絕不能故步自封,因為我們也有實實在在的挑戰需要面對。亞洲人必須有辦法處理關係中的這些困難,迎接各自內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