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社工見證「港式」庇護工場佛山「開枝散葉」

●交流團在佛山市伍威權農療科普教育基地參觀。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交流團在佛山市伍威權農療科普教育基地參觀。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交流團參觀華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長者飯堂。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交流團參觀華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長者飯堂。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帥誠 佛山報道)微風輕拂,園內綠意盎然,一座由舊廠房改造的「港式」農療基地,如今成為佛山當地殘障人士身心康復和自力更生的「療癒農田」。26日,香港萬千社工看祖國——「心連心」佛山交流團活動第二日,來自超過90家香港社福機構的400多位社工,在佛山走訪多個與香港淵源深厚的機構,包括容桂伍威權庇護工場農療科普基地、受港式社區服務影響的順德區容桂街道華口社區、北滘鎮林頭社區等,了解這些機構不一樣的運作模式,深入交流經驗。

  踏入佛山市順德區容桂伍威權庇護工場農療科普基地,只見綠油油的藤蔓攀附在田間的種植架上,數串青中透紅的小番茄特別醒目。這裏不僅是一個農場,更是一個幫助殘障人士身心康復的「療癒農田」。「我們通過園藝活動,結合農務訓練,幫助殘障人士逐步適應社會,實現自力更生。」佛山市順德區容桂伍威權庇護工場經理曾偉祥介紹,基地佔地1,600平方米,前身是一座舊廠房,後來改造成為庇護工場,並融入香港社福資源,打造出一套結合培訓、就業、康復的模式。曾偉祥介紹,庇護工場目前有90多名殘障人士,長期以來得到香港公益基金和一些社福機構的支持,為此園內香港元素特別多。

  讓殘障人士發揮所長自力更生

  「內地一般叫這類工場為康園中心,我們依然跟隨香港叫庇護工場。包括香港的慈善基金、多家社福機構,從我們成立伊始就一直幫助我們發展。」曾偉祥表示,基地的運營模式與香港的庇護工場相似,主要靠自身的經營服務來維持運作,當地政府亦在硬件上給予了資金支持。「殘障人士的活動範圍相對狹窄,我們希望透過農場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這裏不僅是一個農場,更是一個讓殘障人士發揮所長、自力更生的地方。」東華三院安老服務單位主任曾憲鏜深有感觸地說,這種模式很特別,香港的社福機構大多局限於室內活動,而這裏的農療充分利用空間,不僅有種植區,還設有農務體驗區、茶社等配套,讓康復訓練更具實用性和社交性。未來如果香港能借鑒這種模式,或許可以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多元化的戶外農療康復選擇。

  內地資金運作靈活 港可借鑒

  交流團還走訪了佛山多個鄉村社區,包括順德區容桂街道華口社區、北滘鎮林頭社區,當地長者街坊熱情地歡迎交流團一行。參觀完內地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北滘鎮林頭社區社區文化建設項目後,香港鄰舍輔導會高級執行幹事、安老服務總監李蔭國認為,內地的社會服務機構在滿足社區不同需求時,通過鼓勵村民參與到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讓村民更有歸屬感,情感更緊密。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主任(服務)陳國溪則關注到內地社工機構在資金運作方面的靈活性。他指出,香港社工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政府撥款,而內地社工機構的資金結構更加多元,包括政府支持、社會捐助以及市場化運作等。「這種多渠道的資金模式讓社工服務有更大的靈活性,也使得社會服務可以覆蓋更廣泛的群體。」陳國溪認為,香港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在政府資助之外,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社工項目,形成更具彈性的社會服務體系。

  港社工有話說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督導主任(長者服務)曾憲輝:

  ●這次考察讓我對內地的社區發展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除了硬件設施的改善,社區發展更重要的是人心的變化。內地在社區建設方面不僅關注基礎設施的提升,更着重於社區凝聚力的塑造,這一點對我們來說非常值得借鑒。我們機構即將回到社區內推動重建工作,這次考察也讓我們反思,如何能夠凝聚社區力量,善用地區內的各方資源,共同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行政總監李天倫:

  ●在香港,社區發展的概念一直存在,但近年來個案工作與小規模服務佔據了較多資源,相對而言,社區建設的力度減弱了。這次考察讓我們看到內地社區在營造方面的努力與成果,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帶回香港,探索如何在本地加強社區發展工作。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長者服務註冊社工鄧文康:

  ●通過這次考察發現,內地社區服務的成功在於多方資源的整合。例如,政府提供政策及場地支持,企業提供資源,而社區組織則負責動員居民參與,這種合作模式對香港來說也具有參考價值。我們應思考如何在香港建立更緊密的跨界別合作關係。

  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天悅青年空間單位主任李律蔚:

  ●這次交流讓我重新審視青年與長者服務之間的關聯。原本我們以為長者服務與我們的青年工作關係不大,但這次參訪讓我們發現,其實兩者之間有許多可以合作與互補的地方。例如,我們的機構過去已經舉辦了一些長幼共融的活動,而這次考察則讓我們看到更多可以借鑒的做法,促使我們思考如何進一步推動跨代共融的社區項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帥誠 佛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