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綜述/大企業應有大擔當 切勿因小失大

  圖:長江和記公司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一事備受矚目。
  圖:長江和記公司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一事備受矚目。

  長江和記公司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一事備受矚目,《大公報》近日發表多篇文章,持續引發社會強烈反響。香港各界紛紛指出,美國無理脅迫下,企業家更要有長遠的目光,出售重要戰略資產時,除了賺錢,還應當有國家觀念。

  「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政商界紛表示,香港商業史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強盛則商界興旺,國家受壓則企業受困,香港商界絕不能漠視國家利益,而應秉持「愛國愛港」初心,展現企業的擔當與風骨。\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剛就職就散布所謂「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的不實消息,更高調宣稱美國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必要時不惜動用軍隊。事實上,美國近年來不斷濫施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損害別國企業利益,加劇國家間緊張關係,衝擊國際秩序。

  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指出,巴拿馬運河共有五個港口,長和集團透過子公司擁有其中兩個營運權,絕對不存在「中國控制」這回事。從巴拿馬運河事件可見,美國十分忌憚中國崛起。美國經常指責中國「經濟脅迫」,但其實美國早於1977年和巴拿馬簽下條約,除非在戰爭狀態,否則對巴拿馬運河管理是永久中立;但美國現在竟然違反承諾要「收回」,更無視條約及巴拿馬是主權國家,這才是特朗普2.0政府最明顯的經濟脅迫例子。

  贏者通吃是一條死胡同

  葉劉淑儀認為,中美談判如箭在弦,貿易戰一觸即發。在此情況下,作為香港企業竟無考慮國家利益、戰略及國際形勢,只是找來財團促成「大刁」,雖然商業上或許是非常精明的交易,但從對國家責任層面來說則令人失望。做生意當然可以說「在商言商」,一切從利潤出發,但相信大家也看到當今大勢,地緣政治對經貿發展影響極為深遠。現時美國政策明顯是以國安及國家利益為先,一切都是「America First(美國優先)」,企業如果不考慮國家利益、出售重要戰略資產時不預先和國家諮詢,將來如何能在大風浪中站得穩?

  全國政協委員、自由黨副主席李鎮強指出,近年美國霸權奉行「比不過就搶」的強盜邏輯,在國際事務中無視既有規矩並肆意踐踏規則,猶記得特朗普年初重掌白宮後,竟揚言不惜開戰,欲把加拿大和格陵蘭成為美國國土一部分,暴露其擴張吞併的貪婪野心。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李鎮強說,中國是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堅定力量。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更讓大家看清誰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誰走的是人間正道。李鎮強認為,商人要為自身企業獲取最大利益乃無可厚非,但在國與國之間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須認清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才是企業生存之本,作為飲水思源的企業家,必須要以更長遠的目光,並應通盤考慮國家的長遠發展、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等因素,與相關單位和持份者透過通報機制作好充分的溝通,這才是應有之舉。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看到,國家實施強國戰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香港亦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壯大國際航運中心傳統優勢。然而,在太平洋的那一邊,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立場始終沒有改變,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以霸凌方式對待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發展,實施「長臂管轄」,揮舞關稅大棒,動輒對中國企業和個人進行制裁,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不得人心。商界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看清美國「既要錢﹑更要命」本質

  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陳恒鑌有同樣觀點。他指出,中國強調「義利相兼」的互利共贏模式,與美國「獨贏式」霸權思維形成強烈對比。他說,大國博弈下沒有單純商業行為,美國通過貿易戰、技術封鎖等手段對華施壓,國際商業行為已與地緣政治高度綁定。當前國際形勢下,香港應配合好國家對外戰略,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在變局中開拓新機遇,同時警惕地緣政治風險。香港商界應秉持「愛國愛港」初心,將國家利益納入商業決策,避免單純追求經濟利益。

  「面對大是大非,偉大的企業家更應該堅定勇敢地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大義。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是企業生存之本,如果看不清美國政客「既要錢、更要命」的本質,選擇「跪低」,最終亦難保企業的長遠利益。」

  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從來不是冷血投機的逐利者。立法會議員陳祖恒表示,作為愛國愛港的工商界和企業家,一定要以更長線的眼光,通盤考慮國家的長遠發展,透過配合和對接國家具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發展方向,才能在國家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體現互惠共贏。作出商業和市場決定前,必須看清和顧及大局,尤其是就涉及國家、經濟和民生利益的基礎建設作出長線投資或出售決定時,應該與相應的單位和持份者做好溝通。

  企業要有愛國之心與風骨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指出,歷史證明,國家強盛則商界興旺,國家受壓則企業受困,因此,我們要自覺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在當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背景下,正是我們展現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的時刻。作為商界人士,不僅要以智慧與實力在市場競爭中立足,更要以愛國之心、民族之魂,有擔當、有風骨地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展現中國企業的責任與氣度。

  香港中小企界別選委、萬希泉鐘錶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主席沈慧林認為,中華商道五千年傳承中,「以商濟世」的精神始終貫穿其中。清末實業家以「實業救國」為號召,在民族危亡之際築起工業根基;香港老字號商號在殖民統治下堅守漢字招牌,用貿易活動維繫中華文化血脈。實踐表明,民族情懷從來不是發展的束縛,而是打開全球市場的文化密碼。香港商業史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香港青年創業者更應深悟:民族情懷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商業創新的源泉、風險博弈的底氣、價值輸出的支點。在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中,堅守「國家利益高於商業利益」的原則,方能在人類文明史上鐫刻屬於這代人的創業史詩──這既是對五千年商道的當代傳承,更是給新時代的鏗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