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格局可從單極變多元

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隨着中國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文化出海已呈千帆競渡、萬舸爭流之勢,中國IP迎來了彰顯中國人文價值的「大航海時代」。中國在不斷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參與重構全球格局的過程中,將豐富人類價值光譜,以新的文明形態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
中國「和」文化促各國包容和諧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郭媛媛表示,「隨着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文化復興隨着民族復興進程正在加快。我們融合歷史的基因、5,000年中華民族的智慧,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文化和文明建設、發展和探索中的經驗和實踐,必將為人類文明帶來新的生命力、結構力和發展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仲尼指出,中華文化IP已進入「大航海時代」,開始參與重構全球文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大多都有「和」文化,這亦是中國希望向世界貢獻的文化價值。中國人數千年來都主張「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在現時世界地緣政治下,更凸顯「和」的重要性。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來秉持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理念。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不可避免,而中國宣導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和諧共生,例如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各國文化隨着經濟紐帶的連接而相互交融,中國文化在其中發揮着促進包容和諧的積極力量。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委張佐姣表示,中國作為唯一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既承載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學智慧,又展現出數字經濟、航太科技等領域的現代創新能力,正以獨特的文明形態為人類發展貢獻東方智慧。在此背景下,世界文明格局可從單極主導向多元共振演變,非西方文明重新參與全球價值體系構建,形成多元文明平等對話的新態勢。
張佐姣表示,通過將歷史智慧、科技創新與全球責任有機統一,中國不僅能為人工智能倫理、氣候變化應對等全球議題提供思想方案,更能在文明互鑒中催生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也是中華文明在歷史螺旋上升中實現新突破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