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之文化影響力】文化IP出海浪接浪 「中國風」掀動「世界潮」


從春節、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到國潮文藝作品、國產遊戲、漢服等在海外被熱捧,再到中國免簽朋友圈擴容,China Travel出圈,《哪吒2》登頂全球動畫影片巔峰,一個真實生動的東方大國形象躍然紙上,中國文化日益釋放出強大影響力,引全球矚目。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文化自信」、「文化出海」等熱詞料繼續發酵,中國文化IP如何「造船」出海,讓「中國風」引領「世界潮」有望引發熱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強國建設已邁入新階段,中國IP本身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郭媛媛表示,「我們將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內涵及其強大的生命力,融入IP中做較好展示與開發。在創新的演繹中,讓中華文化走出去體現出堅實的歷史基礎、傳統基礎、基因基礎和創新基礎。」
文化技術相結合 與世界潮流接軌
例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傳統、豐富的內涵,還有所蘊含的十分深沉的美好情懷,讓春節不僅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繼承和弘揚,還為世界普遍接受和認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要了解春節文化、了解中國文化。國產動畫電影《哪吒2》全球熱映,通過現代視角和敘事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當代審美相結合,成功吸引了全球觀眾。
不過,在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難點和挑戰。「我們需要打破一些傳統的思維和意識,將傳統的IP與當下的人民生活、用戶需要,以及技術賦能進行更多可能性的更好適配。」郭媛媛強調,「如何運用信息新技術實現創新,結合當下國內外用戶的文化需求,提供符合當下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是未來需要着力的方向。」
郭媛媛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出了具體建議。她認為,文化自信是第一位的,要以更加自信的態度去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其次是質量,所有產品和服務都必須是高品質的,能夠代表中國文化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水平。最後,要充分結合文化和技術的特性,將中華文化融入當代文化實踐,與世界文化潮流接軌。
「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數據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袁林亦表示,展望未來,中華文化符號的海外傳播要注重廣度與深度結合,線上與線下融合,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除了線下藝術表演和文物展覽等傳統形式,互聯網和新興數字文化產品成為重要的傳播渠道和表現形式。在此背景下,還要結合流行文化趨勢,融入現代科技,整合文化資源,形成一系列具有連貫性和互補性的文化產品。
另外,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創新發展,構建更有效率的國際傳播體系,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飛撰文稱,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軟實力建設的核心,這一點通過多個案例得到了驗證。例如,傳統文化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在視頻中展示飲食文化、手工藝、人文、景觀、習俗等符號形態,作品中體現的中國鄉村美學和人文價值以及她構建的「中國性」是可觸摸、可感知的,因此,很容易被海外用戶理解並且得到積極的共情反饋。
吳飛提出,應採用活潑生動、貼近人心的敘事技巧,以吸引並打動受眾。同時,要充分利用新興媒介,如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等,結合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基礎設施,實現精準傳播和個性化推送。
善用國際化優勢 港可助力文化出海
對於香港來說,如何助力中國文化出海,華才薈創新孵化中心 (前海) 策劃總監、藝文發展基金會執行主席李國輝認為,結合中國非遺傳承、傳統文化IP創新、文旅新模式、當代舞台演出創作新形式等不同熱門主題內容,香港可舉辦更多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互鑒。在內容創作方面,香港具備成熟的影視、音樂、出版等文化產業鏈,可積極參與創作符合時代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作品,利用自身國際化優勢,打造面向國際的文化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