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阿茜的誇啦啦救國夢》\輕 羽
戲劇家毛俊輝對表演藝術的創作或改編都別具心得,他在一九八六年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導師時,便曾將布萊希特原著的戲劇改編成粵語話劇《阿茜的救國夢》。劇情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法國的背景改編成日本侵華。毛氏於話劇加入戲曲元素,編排劇中的女工想像自己變成《楊門女將》的少女楊排風。該劇當年由戲劇學院的學生擔演,但在劇中亦展現了好些基本戲曲功架。毛氏其後為香港藝術節導演的話劇《跟住個親妹氹氹轉》,亦是將蕭伯納原著《聖女貞德》改編為現代劇場。
毛氏近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最新製作的《阿茜的誇啦啦救國夢》,同樣以阿茜為主線人物,再度將現代戲劇與傳統戲曲跨界融合。
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舞台上裝置了硬件式布景,演區零散地放置一些桌椅及集運箱,場景成為高老闆的客棧。劇情主要講述日軍侵華期間,有些平民百姓為求自保而不顧他人死活,小女工阿茜卻想幫助難民解決溫飽,於是設法與高老闆及高老太周旋。全劇以話劇對白交代劇情,阿茜的想像世界則是戲曲粵劇,不論阿茜幻變的楊排風,以及高老闆化身的楊元帥,還有戲中戲的少年英雄,各角色都英姿颯颯,唱做俱佳。
毛氏運用西方戲劇技巧,塑造獨特的角色形象和心態,並以戲曲手段將角色分為外與內的形態,轉折間流露角色的矛盾和躊躇。例如劇中的宋市長,本想協助救國,卻是有心無力;宋市長換上戲裝幻化為戲曲的宋帝,唱腔造手流露無人能救國的哀怨,更能彰顯角色的深化情緒。全劇的對白和唱曲參半,現場聽到的音樂明顯以「降線」伴奏,即是並非粵劇通行的C大調,楊排風的唱腔介乎子喉與流行曲之間,看來是想在戲劇與戲曲之間作出平衡。期望《阿》劇日後能足本上演,進一步滿足觀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