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翡翠翡翠》登M+幕牆 面朝維港展映三個月 周滔:從珠江到維港 水土語言緊緊相連

●影像藝術家周滔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攝
●影像藝術家周滔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攝

●影像藝術家周滔新作《翡翠翡翠》登M+幕牆。 受訪者供圖
●影像藝術家周滔新作《翡翠翡翠》登M+幕牆。 受訪者供圖

●周滔對日常那些被忽視的角落感到親切。 受訪者供圖
●周滔對日常那些被忽視的角落感到親切。 受訪者供圖

●周滔聚焦水域,捕捉沿途的景觀。 受訪者供圖
●周滔聚焦水域,捕捉沿途的景觀。 受訪者供圖

●《翡翠翡翠》捕捉了珠江流域和香港的日常生活節奏。受訪者供圖
●《翡翠翡翠》捕捉了珠江流域和香港的日常生活節奏。受訪者供圖

●作品《翡翠翡翠》 受訪者供圖
●作品《翡翠翡翠》 受訪者供圖

新作《翡翠翡翠》登M+幕牆面朝維港展映三個月 周滔:從珠江到維港 水土語言緊緊相連
新作《翡翠翡翠》登M+幕牆面朝維港展映三個月 周滔:從珠江到維港 水土語言緊緊相連

  「取景,它就是為了交流。」從珠江水域到維港,影像藝術家周滔並沒有想為觀眾呈現一條完整的水道,更多在於營造一種情緒,借助其流動或跳躍,鋪展開來,為新片提供整體感。或許,情緒的飄忽和延續,也是影像藝術家周滔在新作《翡翠翡翠》裏的一次積極實踐。從本月7日至明年1月26日,錄像作品《翡翠翡翠》登錄M+幕牆,連續三個月每晚兩小時持續面朝維港,和香港的市民以及海內外的遊客見面。周滔的鏡頭也似河流般移動的節奏,捕捉沿途景觀,傳遞人與環境之間的流動關係。●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M+幕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緣,拉近了周滔和M+博物館以及香港的關係,不僅令他有機會通過幕牆和大眾探討,運動影像在當下面臨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也得以沉入情感,細看香港。

  新作《翡翠翡翠》,受M+博物館所託創作。在11月初展映正式開始前,周滔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分享這部作品的靈感。一直以廣州為創作基地,周滔在創作初期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珠江水域。也在維港之畔想起了曾經在珠江入海口看黃色河水沖向藍色海洋的那種沖匯交融的壯闊感覺。

  「從地緣和歷史的角度來看,香港和珠三角本就靠水土語言緊緊相連。」周滔很快便確定把鏡頭瞄準珠江水域,他想通過這個把香港和珠三角串連起來。

  在周滔看來,《翡翠翡翠》捕捉了珠江流域和香港的日常生活節奏。當攝影機猶如其鏡頭下的河流般移動,這部作品呈現了沿途的景觀,也展示了人與環境之間流動的關係。此作,周滔也期待和觀眾一起思考那些與我們的集體回憶和經驗交織在一起的深層連結。

  作為享譽國際的實驗電影和錄像藝術領域的重要人物,周滔一直認為,「拍」的動作就是一種直面現實的行動,拍攝過程的感知、情緒和記憶,可以通過畫面轉化出來。就好似,這次以幕牆為載體來影像創作,周滔眼裏的M+幕牆,是特立在城市中央,置身於各類廣告屏幕中,它有一種不眨眼睛的閃爍,整體有一種不那麼合群的感覺。

  周滔眼裏的香港 突然到處都是海景房

  為何命名為《翡翠翡翠》?周滔也是有一些情意和新意在。周滔說,香港流行文化曾滲透、影響過一代內地年輕人,作為外鄉人在廣東,他也曾通過香港的電視台看世界紛繁美麗。可以說,這是一種初始的情感致敬,其次,也有一些新的即時感受。此番受M+合作邀約來港,周滔眼裏的香港,突然到處都是海景房。

  「我感覺香港的每個房子可能都有做海景房的經歷。」周滔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似乎從任何角度看,香港都是一個濃縮的、現代的藍色水晶,極富詩意的現實美感中,借助影像媒介跟周邊的風景學習且相融,似乎已成一個不可逆的現實。

  環顧當下,周滔早有認識:如今很難有一種主流美學運動,通常是市場推出什麼,主流就是什麼;不過藝術要做的事情,就是避開主流給出一些大家日常看不到、想不到的東西。

  「可能大家在香港看到的都是國際時尚潮流,這次幕牆上不斷出現光膀子游泳的人會有什麼感受?」周滔承認自己有一些反其道而行的意思。在他看來,如果沿途的觀眾對這部作品的片段有發生了一兩秒的興趣,就也已經足夠。

  影像似玻璃魚缸 看着很大其實很小

  身為影像藝術家,周滔認為,影像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測試方法,也像是一個玻璃魚缸。「人就是魚缸裏的魚,相機、手機就是魚缸的玻璃牆壁;大家以為可以看到很多,其實空間很小。」周滔認為,眼前的景觀通常和人腦子可能產生的想法存在某種奇妙的關聯:宏闊的思考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對於他來說,那些光鮮亮麗之外的角落,往往催生着他新的創作表達。

  記者好奇,相比於電影導演,影像藝術家的鏡頭走到野外,更像是一場不確定的田野實驗。「如何確定這個畫面會是神來一筆的素材內容?」周滔笑說,這很簡單,就比如在一個沒有風的地方,突然拍到了一片在動的葉子。這種跟隨鏡頭不斷移動所得的時刻,周滔時常會覺得太生動了,自己也經常很激動。在他看來,機器帶給他的邏輯比人的主觀敘事邏輯更值得信賴、更有不動聲色的魅力。

  回到當下被短視頻、影像不斷充斥着的日常生活,不少人也發出有「溫水煮青蛙」般的遲鈍和無意識感。對此,周滔給出了一點藝術家的思考方式:其實有了這個「溫水煮青蛙」的說法,就說明這個人已經看到了溫水、看到了青蛙,而且也知道青蛙是你我他,但可貴的是你能跳開一步來看這個「青蛙和溫水」之外的風景。

  「這句溫水煮青蛙的話已經代表着一種能力。」周滔覺得,通常也是在這個時候,風景就產生了。「人的內心一旦產生風景,它就會有一種肯定的能量產生。」周滔從不漠視生活裏那些普通、樸素的小細節、甚至渴望接近那些被忽略的小角落,他說,在光鮮亮麗、日新月異的城市生活中,人也需要找到一些有呼吸的口子。就像《翡翠翡翠》裏那些嬉戲、遊蕩在河裏的人,他們的出現,看在周滔眼裏,也是一種情緒,令人沉醉也自知……

  這些陌生場域的流動變化,也令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感嘆:周滔的《翡翠翡翠》以富詩意的手法連接了珠江流域和香港維多利亞港的水路景觀,也在和大家息息相關的水路裏,看到彼此所處地區之間的相互連結,這恰好也體現着當下這個時代的廣大脈絡。

  話你知

  周滔,現居廣州,電影製作人兼流動影像藝術家。他自2001年在廣州美術學院的油畫系畢業後,於同校攻讀混合媒介專業,並在2006年取得該專業的碩士學位。周滔的影片曾在眾多國際影展上放映,包括第74屆柏林影展和第72屆盧卡諾電影節。他最近以《基地之側》(2024)獲得第46屆法國真實電影節短片大獎。其作品也曾在香港M+、廣東時代美術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第13屆沙迦雙年展、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和布里斯本第8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