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考古的重大發現
黃河流域史前第二大城址
陶寺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黃河流域史前第二大城址。城址東西寬約200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
比較成熟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
陶寺古觀象台與圭表共同組成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測日出方位」、「觀正午日影」的天文觀測系統。2009年6月21日(夏至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中國國家天文台的專家用陶寺圭表在該遺址測定夏至日日影長度,證明陶寺圭尺第12刻度42.25厘米折合陶寺1.69尺為陶寺當地夏至影長。陶寺圭尺功能推測成立。陶寺圭尺也是迄今國內考古發現最早的圭尺實物。
與甲骨文一脈相承的「文字」
陶寺遺址曾發現一隻殘破的灰陶扁壺,在壺的鼓腹部上發現了兩個用毛筆朱書的字符,形似甲骨文「文」字,與其對應的一端也有一個字,為上下結構,上為菱形的「◇」,下部好似「」字的篆體,中間有個「一」。對於前者形似「文」字的字符,專家們沒有爭議,對後者有人認為是「昜」字,也有人認為是「命」或「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努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葛英會則認為是「堯」字。這兩個朱書文字的存在和發現,將中國文字至少推進到4000年前,比甲骨文早700多年,這是探索漢字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最老的禮樂樂器組合、金屬樂器
陶鼓鼉鼓和特磬組合是迄今所知同類樂器中最早的,這也使鼉鼓與特磬以及陶鼓配組的歷史從殷商上溯1000多年。陶寺出土的銅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金屬樂器。
中原地區的龍崇拜主脈
已發掘的彩繪龍盤中,最大的一件高11厘米,口徑40.9厘米,底徑12.6厘米。有專家認為龍盤應屬部落聯盟的盟徽族徽。多數學者認為陶寺文化中的彩繪龍盤,應是中原龍文化的先河。該時期,龍被作為集團君權與神權結合的象徵圖示提上了「政治舞台」,成為代表「國家」意志的「國徽」,從而使之成為民族精神凝聚的象徵。
屋頂裝飾材料——板瓦
在陶寺晚期宮殿區廢棄後的大量建築垃圾中,出土了大塊裝飾戳印紋白灰牆皮和一大塊帶藍彩的白灰牆皮、紅硬似磚的夯土台基表面殘塊、建築材料陶板殘片。其中陶板瓦100餘片,成為中國早期出土較多板瓦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之一
陶寺已發掘的早期王族墓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掘並清理了1300餘座。中期王族墓地約1萬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元首墓ⅡM22長5米、寬3.75米、自深7米。
考古發現都城要素最齊備的都城遺址
陶寺遺址除城牆之外,具備了功能區劃十分明確的宮城(宮殿區)、王族墓地、觀象台遺址和禮制建築區、君權控制的倉儲區、工官管理手工業作坊區、普通居民區,甚至早期還有下層貴族居住區等,是中國史前考古發現的功能區劃最為齊備的都城遺址,成為判斷史前都城遺址的考古要素典範。
北京臨汾企業商會恭賀陶寺遺址博物館盛大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