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鄉情】鄉情根深繁花常香
姚 珏(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
最近,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我正率領香港弦樂團展開2024內地巡演,其中一個重要主題就是「繁花樂韻」。《繁花》是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講述上海往事的電視劇,也是滬港文化融合的經典之作。巡演的一個世界首演作品,就是特邀香港作曲家符元偉,把劇中金曲《一生何求》《執迷不悔》《喜歡你》等改編成弦樂作品《繁花金曲串燒》。我們帶着這首新曲參加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演出,受到觀眾歡迎。在我看來,上海和香港之間有很多聯結和共鳴,我很高興通過創作演出,成為滬港之間的橋樑。上海是我出生的地方,多年來鄉情根深一直是我藝術繁花常香的源泉。
上海有我青少年成長的記憶,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培養,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城市文化,都讓我養成了一輩子受益的好習慣。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求學時,老師們的無私付出和關愛、學校的專業和文化底蘊、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友情,都讓我養成好的人生習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可以說,家鄉上海讓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
上海對我來說,有很多個第一次。我人生中第一個事業起點——專業演奏的生涯是從上海開始。記得我在紐約讀書期間,回國到母校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做了一個匯報演出,還有機會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我第一個唱片中《梁祝》的演奏錄製也是在上海唱片公司,我在上海成為當時第一個錄製《梁祝》演奏錄像帶的小提琴家。我第一次率領香港弦樂團去內地巡演,也是參加上海星期廣播音樂會。
家鄉上海在我人生每個重要時刻都見證了我的成長,當年很多場景我都記憶猶新。看電視劇《繁花》中和平飯店的場景,我就想起小時候跟父親去上海錦江俱樂部演出。當時父親在那裏有一個爵士小樂團的演出,為了讓我有更多的舞台經驗,每天都帶我去演出鍛煉。錦江俱樂部就是現在花園飯店的前身,更早的歷史是1924年建造的法國總會,當時接待過很多國際政要名流。我在那裏遇到的第一位貴人,就是聽我演出時結識的,後來在我獲得全額獎學金到美國舊金山音樂學院求學時,他也給予了熱情的聯繫和支持。而當年求學的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內——東平路9號的「愛廬」,是一座法國花園洋房,也有近百年的文化歷史。可以說上海中西合璧,開放、時尚的文化基因很早已成為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鄉情中最重要的是人情和大愛,我最感謝我上海的外婆。小時候因為父母都有工作,我是外婆一手帶大的。我記得外婆是個小腳女人,她每天早上四點就要起床,去旁邊的菜市場排隊買菜,有時候我也會跟她去。當時的五原路菜市場現在已經結業,但外婆牽着我手走過弄堂的記憶卻異常深刻,這也是純樸的百姓生活,但又是那麼偉大的無私之愛。這種大愛和情感,對我的做人和處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外婆的默默付出、任勞任怨,讓我感覺到一個人其實只有願意付出真心、愛心,才能真正快樂。因此我一直熱心去做基層孩子的工作,為九百個基層孩子提供免費音樂教育。我一直以來提倡「全為愛」,就是外婆給我的榜樣力量。當然,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老師為人師表,對我愛護和付出,也教導了我如何在今天更好培養下一代,真正把所學全心全意傳承下去。
鄉情自古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李白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千古傳唱。鄉情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我覺得不論是在上海還是香港,讓下一代從小、從文化藝術中汲取流傳千年的情感和精神,正是傳承中華文化之根的最好方式。愛家鄉是對自己文化之根的認同,從小處來說,就是小家庭中感受溫暖,從大處來說就是愛國家,感恩家鄉的哺育、感恩國家的關愛。「風起好揚帆」,鄉情根深永遠是揚帆遠航的保障和動力。
(本欄目逢周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