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蘇東坡腦部發達 詩畫烹飪樣樣通
我們近年關注的兒童發展除了心理分析和行為解釋上,更邁進至科學解構的層面,科學家們對腦神經科學、遺傳學及有關人類發展和行為的研究多如繁星。
研究證實,兒童發展(由胎兒到學前期)的早期腦部發育,會為孩子未來立下重要的基礎,即俗語說的三歲定八十。
胎兒的腦部在母親懷孕期已開始發育,而大部分的腦細胞也在胎兒期形成。遺傳因子決定了腦部的基本藍圖,還有出生後的成長經驗也會影響腦部功能的發揮。
腦細胞會因外界的經驗及刺激更快產生聯繫,並將大腦內不同的功能區如感官、情緒、動作、行為控制、邏輯思考、語言和記憶等形成更強的聯繫。
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戴蒙(Marian C. Diamond)和霍普森(Janet Hopson)於1998年提出「幼兒大腦發展」的理論,她們強調人類在10歲以前腦部的發育相當快速,大腦重量已能達到成人的90%。腦部主要功能是思考、記憶、學習認知與情緒。
腦部不同部位及區域,各具功能,如額葉是處理計劃、語言、產生想法、工作記憶及人格;頂葉是掌管感覺功能,特別是觸覺與視覺;又如顳葉是主管語言與非語言聲音的辨別;還有如海馬體是新訊息的學習與長期記憶的儲存。
一言以蔽之,腦部的重要,不言而喻。
好了,到我們本文的主角出場,他絕對擁有一顆上乘的腦袋,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的通才,韻文散文造詣皆傑出的大文豪,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就是蘇軾(蘇東坡)。
顳葉功能強 詩詞一氣呵成
蘇軾6歲進入家鄉的天慶觀私塾。他具聰明才智,並且品學皆優,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蘇軾10歲那年,爸爸蘇洵要他提筆《夏侯太初論》,蘇軾一氣呵成,竟能寫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峰蠆」這樣的警句。
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寫出這樣深刻的句子,從科學的腦結構的原理而言,蘇軾腦部的理解系統腦區、思維系統腦區、記憶系統腦區都是超於常人的發達,更準確地說蘇軾的額葉產生絕妙的想法、頂葉化其觸覺與視覺、顳葉的語言(文、詩、詞、賦)與非語言聲音(音樂、書法和繪畫)辨別能力強大、海馬體發達使他長期記憶超卓。
不單如此,蘇軾好美食,更會創造許多飲食精品。他嘗遍各地料理,寫過許多有關佳餚名饌的詩文,如《菜羹》、《食豬肉詩》、《豆粥》等,還有著名的《老饕賦》。他在詩作中以老饕自居,生動反映了對於烹調的濃厚興趣和品嘗佳餚美味的豐富經驗,堪稱古代文學家中的大吃家。
他有一首關於吃豬肉的詩:「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這套獨特的燉肉方法,老百姓十分歡喜,因而命名為「東坡肉」。蘇軾的愛吃、懂吃,可見他腦部的「原嗅皮質」以及「味覺皮質」也是十分發達。
最後,筆者請各位同學留意,如有「腦袋轉不動」的感覺,原因可能是腦部供氧不足。換言之,好好給腦部營養、休息及優質的刺激(學習新事物),或許,你會成為現代版的蘇東坡。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