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湖北考察「簡牘之鄉」 了解文物保護研究
4日下午至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寧市,考察了雲夢縣博物館、嘉魚縣潘家灣鎮蔬菜長廊和四邑村,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情況。
面積最小的文物大縣
雲夢縣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是湖北面積最小的縣,卻是文物大縣。這裏曾出土大量的秦漢簡牘,其中以睡虎地秦簡最為知名。雲夢因此也有了「秦簡聖地」「簡牘之鄉」的美譽。1975年底,考古學家在雲夢縣睡虎地發掘出12座戰國晚期至秦代的墓葬。隨着11號秦墓的開啟,人們驚奇地看見,千餘片竹簡層層疊壓,有序擺放在墓主人周圍,竹簡上的字跡清晰可見,這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秦簡。
1,155枚竹簡,約4萬字,這是墓主人「喜」在生前摘抄、記錄的「工作筆記」,內容包括《編年記》《秦律十八種》《法律答問》《為吏之道》等,涉及秦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等多個方面。其中的《秦律十八種》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備的古代法律文獻,從農業生產到倉庫事務,從貨幣管理到驛傳供給飯食,都有明確規定。其法律條文、法理邏輯等,對研究中國古代法制史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在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31年後,考古工作者在此又發掘出2,000多枚竹簡。經考證,這些均為漢代竹簡。從秦簡到漢簡,西漢沿襲秦朝制度的影子清晰可見。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絕,文字記錄功不可沒。從先秦到魏晉,長達一兩千年的時間裏,中華先民的文明創造和積累大多由簡牘記錄並傳承。簡牘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啟紙質的寫本和刻本文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簡牘,為數千年前中華文明的繁榮興盛、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佐證,也讓人們從另一個獨特視角窺見歷史的細節。透過簡牘,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歷史故事,跨越千年,躍然眼前。隨着釋讀和研究的深入,簡牘中蘊藏的文化密碼不斷被破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更加真切、鮮活。
●新華網、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