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呢啲】揦口揦面;鞋口鞋面·食飽無憂米·欠債不如勤見面·得人恩果千年記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書面語中,「拉長臉」「變嘴臉」指顯現出生氣、不高興。廣東人會說:
揦口揦面;揦埋塊面
「揦」(本字「拿」)是借字。從上,本字正是「拉」。不過「揦」接近「拉」的普通話讀音「lā」,始料不及。這一點說明了有好些普通話讀音選自民間的常音,不局限於北方地區。
據筆者的考究,人生氣時面部繃緊,有點像「柴」般粗糙,所以有人也會把「揦口揦面」說成「柴口柴面」。輾轉相傳,人們就把「柴口柴面」說成「鞋口鞋面」了。不少自認或人稱的粵語專家不分就裏,說生氣時的嘴臉與粗糙的破鞋面有關,還多說成「鞋」是由粗口諧音(女性生殖器官)而來,真個是啼笑皆非。
示例1:
睇佐治「過完大海」(去完澳門賭錢)返嚟「鞋口鞋面」,就知佢呢次「輸鑊甘」(輸很多)喇!
「食飽無憂米」指那些家境充裕的人。正所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這類不用憂心生活的人就有心情或時間去想一些或做一些有謂或無謂的事情。試問你要憂心生活,你何來時間和心力去管或去做其他事情呢?
示例2:
佢寫得一手好字係因為佢「食飽無憂米」,日日都搵到幾粒鐘去練字。
以下是近乎失傳且看起來是個逆向思維的廣東話俗話:
欠債不如勤見面
勤見面就是經常見面;但如你欠人家債,不是不會想和債主碰面嗎?以上講法像是說多見債主不是壞事。平情而論,債期未到,碰上債主他也不可能向你追債。勤見面不是叫債仔(貸款人)經常去找他,而是有意無意地出現在債主經常出入的地方,這會給他多一點安全感——令他覺得你不會是「走數」的那類人,且留下了一個償還力很強的印象。這做法有其好處,如將來又有那個需要,再借已不是大問題了。
以下是一個老人家常掛在嘴邊的粵諺:
得人恩果千年記,得人花戴萬年香
指要記得人家的施恩。這類勸世言比比皆是:
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這句出自清代《增廣賢文·朱子家訓》。涓滴、滴水指一滴水的分量;湧泉則指從下向上冒出的泉水,分量可不少。
吃人一口,報人一斗/食人一口,還人一斗
所傳達的信息是:即便是小恩小惠,也得加倍回報。其實回報也得看能力,力有不逮時須心存恩惠,待情況許可便作出合乎自身能力的回報。如下的變着充分說明了此點:
吃人半斤,還人八兩/食人一斤,還人四兩
總而言之,受人恩惠,無論何時、無論多少,也得報答。假若將「吃人一口,報人一斗」改成以下一句相類似的話語:
借一口,還一斗
這便可用來形容大耳窿(廣東人對高利貸者的戲稱;地下錢莊)的借貸手法了。說白點,就是:
借你/你借一口,要還一斗
明白箇中道理,還敢與他們打交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