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企業「抱團出海」解產業鏈配套難
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不斷變動的背景下,中國的外向型製造業企業正加快「出海」步伐。有的企業在東南亞、墨西哥和南美等地區設立生產基地,利用新興經濟體的勞動力優勢,貼近發達國家的市場,繞開部分終端市場的貿易壁壘;也有一部分企業正從海外建廠向搭建完整的海外供應鏈體系轉型,將產能轉移到海外;還有的依託企業在技術、產品設計、產品質量等方面的優勢,在海外與國際巨頭同台競技,從輸出中國製造,到輸出「中國製造+中國產品+中國品牌」轉型。
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教授陳海權告訴香港文匯報,這一波「製造業出海」新趨勢,不僅為中國企業構建了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還讓它們在全球市場上搭建起高效、靈活且成本可控的供應鏈體系,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消費品牌出海和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未來五年,亞太地區有望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樞紐。
加快整合資源 提升競爭力
不過,「出海」布局也將面臨諸多挑戰。陳海權指出,外貿企業在向海外擴張時,可能面對人才緊張、原材料供應缺乏、生產加工環節等產業鏈配套難等問題。「在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當地知識產權保護較為薄弱,註冊和保護知識產權成為企業出海的必備課題。同時,合規化成本也增加了企業運營的負擔。」陳海權認為,企業若要應對這些問題,需在多個方面進行精細籌劃:選擇適宜的出海目的地,深入了解並利用當地投資政策,優化跨境稅務籌劃,增強海外公司財稅管理能力,穩健配置境外人力資源,並加快數字化轉型與創新。
對於有市場拓展性需求的企業,「抱團出海」是一種有效策略。陳海權建議,外向型製造業企業可以聯合抱團,考察並落地目標產業園區,以降低成本、增進產業鏈配套支持,帶來產能、原材料和人才的協同提升,這種集群化出海模式不僅有助於增加安全性,還能提高企業適應當地市場的能力。此外,中國企業還要加快整合資源,融入「樞紐+國際幹線通道+最後一公里服務」的國際物流體系,提升整體供應鏈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