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英華街

  梁 均 溢

  第一次來到這,是9年前的春天。剛剛5歲的我,從港鐵南昌站出來,小手被父母攥得緊緊的。那天是入小學的面試日,爸媽比我要緊張,生怕遲到的他們,簡直要拉着我「飛奔」起來。穿過南昌邨旁邊的大片空地,「英華街」的牌子便暖洋洋地出現了。爸媽的腳步登時放緩,英華書院已近在咫尺。那個清早,陽光灑落,我的目光如同被釘在了那塊牌子上,「Ying Wa Street」……奇怪,為什麼是「Wa」而不是「Wah」?或者,為什麼不是「British-China Street」?就這樣一分神,腳下一個不穩,「噗」的一聲,我竟然跌倒了!待我站起來,潔白的襯衫上已沾滿了灰塵,任爸媽輪番拍打,也還是看上去污糟糟的。許是跌倒時的疼痛開始發作,許是爸媽拍打時因為不高興而略有些大力,我咧了咧嘴,確實知道這個重要的日子不能哭,然後傻乎乎地笑了兩聲。媽媽見我這麼憨傻,有些無奈,輕輕地嘆了口氣,像是問父親,又像是問我:「也不知這是什麼兆頭,聽天由命吧。」就這樣說着,英華書院的大門已然在眼前。

  面試的題目既簡單又不易:說簡單,是因為校長只問了我一個問題,之前在家中模擬練習的種種,令我本來以為至少要回答3個問題;說不易,是準備了大半個月的種種題目,統統派不上用場,校長看了報名表後,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竟然問的是:「你對英華街有什麼感覺?」或許這就是緣分吧,我的的確確在第一次踏足於英華街就結結實實地摔了一跤,卻給我帶來了足夠的幸運。在這一刻,我把剛才的所見和心中的疑惑毫不猶豫地講了出來,然後接着說:「英華街,很特別。」我看見包括校長在內的面試官們頷首讚許。我不禁開心地眨眨眼。

  就這樣,這條街成了之後的9年間,我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與其說,是求學生涯令我走進了它,不如說,是它走進了我的生活,見證了我的成長,將它的氣息融入了我的青春,在我的生命裏留下「英華」的印記。

  英華,英華,在小學的6年時間裏,我一直試圖把英文的和中文的、英式的和中式的,從詞彙到方式,從人文觀察和日常生活一一地對應起來。這已然成為一種習慣。就這樣,我慢慢長大,而英華街也漸漸豐富。之前街對面嘈雜的工地終於建成了一個大型商用住宅,在2019年入伙。於是,人行天橋修起來了,上上落落的電梯啟動了,我每天從調景嶺的家裏一路搭港鐵從南昌站出來,穿過V Walk商場挨挨擠擠的店舖,再從四通八達的天橋行落去,就是英華街了。早上的時間雖然總是很趕,但只要有陽光,我都會在天橋上鳥瞰一下英華街,尋找那塊最初吸引了我目光的街道牌,似乎只要它們都在,我的心靈就可以收穫一份幸運與安寧。有一日放學,火紅的夕陽映照在英華街剛剛鋪平整的人行道上。我生平第一次見到那麼美麗的夕陽,「殘陽喋血」「長河落日」「大漠孤煙」……不知道為何,這些中文課上學習的詞彙,這一刻一股腦地出現在眼前,在現實中如此生動又如此厚重,如此閃耀又飽經滄桑。饒是英文成績在學校出類拔萃的我,也很難想出相應的英文詞彙甚或段落去與之匹敵。我似一下子明白,這是中文的魅力,亦是文化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質,並不是英文能一一對應的。

  中學3年,英華街變化不大,行道樹愈發舒展,在烈日下遮陰,在潮濕的冬季擋雨,菁菁校園、朗朗書聲,對這條不足300米的街道,是一種別致的滋養。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青春面孔,讓英華街永不老去,永遠年輕。這幾年,我從這條街出發,跟隨各種研學團去內地、去國外,看名山大川、看世界風物,但不知為何,不論我走到哪裏,我都無法忘記英華街上的朝霞晨光、夕陽燦爛,都無法忘記中華文化給我的力量,也都對5歲那年在「英華街」前的遐思記憶猶新。我於是開始寫作,開始發表文字,每每被問及自己大學後要去哪裏、做什麼,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回英華街,回英華書院,做老師,而且一定是中文老師。」

  英華街,2008年因西九龍填海而成,因英華書院搬遷於此而命名。我的成長在此出發,我的夢想在此扎根。英華街,我希望自己可以一輩子守護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