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談】讀《漢書·西域傳》 研古代民族史
《漢書》又稱《前漢書》,東漢班固著。班固(公元31年至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儒學世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九歲即能寫文章和誦詩賦。十六歲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博覽儒學及諸子百家之言,並且廣泛探究,為日後成為一代良史打下基礎。
班家三人齊上陣 歷四十載成書
班固的父親班彪曾採集西漢史料,撰寫《史記後傳》,但寫了一部分,班彪便去世。當時班固二十三歲,決定完成父親的未竟事業,班固在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把《史記後傳》更名為《漢書》。明帝閱覽了部分書稿後,覺得班固才能卓越,任命他為蘭台令史(史官)。到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經過二十年努力,《漢書》的撰寫工作快將完成時,班固卻因大將軍竇憲謀反一事而無辜受牽連,含冤死於𤠒中,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除撰寫《漢書》外,尚有《兩都賦》、《典引》等詩賦文章四十多篇。後人輯成《班蘭台集》一卷,《班孟堅集》三卷。班固死後,和帝召班固的妹妹班昭到洛陽,命她完成撰寫《漢書》的工作。班昭博學多才,曾任和帝鄧皇后的老師,著有《東征賦》和《女誡》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班昭在完成《漢書》的校對整理,補作了《八表》後,又由同郡學者馬續協助完成《天文志》,至此《漢書》的撰寫才全部完成。後世學者多認為《漢書》是經過四人(班彪、班固、班昭、馬續)之手,歷時近四十年始完成的,其中公認班固的貢獻最大。
《漢書》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完整地記述了西漢一代和短促的王莽新朝共230年間的史事。全書包括12帝紀、70列傅、8表、10志,共100篇,83萬多字。《漢書》承襲了司馬遷《史記》的體例而有所變化,例如改書為志,取消世家而併入列傳,採斷代形式,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體,自《漢書》開始到《清史》的二十四部正史,都採紀傳體斷代史形式。
《漢書》12帝紀中,武帝中期以前的史事,大部分內容採自《史記》,但並非全文照抄,而是作了不少增刪、剪裁和改動,也有不少獨到之處。例如在《高帝紀》中補寫了「元年破秦,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一事,並且增加不少詔令等,皆較《史記》記載為詳細;《史記》不為惠帝立傳,而《漢書》增寫了《惠帝紀》。
《漢書》的8表,既參考《史記》的10表,又有所改進,例如《史記》中的《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把同姓和異姓王侯合為一篇,《漢書》則把同姓、異姓王侯分開置於兩個表中,這樣便可以比較漢代皇帝對待同姓、異姓諸侯王的不同政治態度。
《漢書》的10志,在《史記》的8書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完善了史書中的典志體,歷來被視為傳統史學的精華之作。其中如《地理志》詳盡講述了三代(夏商周)、戰國、秦及西漢以來的疆域沿革、地區建置和風土民情等,可說是中國第一部難得的歷史地理專書。而《藝文志》羅列群籍,分門別類,匯集成篇,既是圖書目錄,也是學術史略,成為後人研究先秦至漢代學術的橋樑。
《漢書》70列傳,以時間先後,記載了西漢時期各種人物、各個民族及鄰近諸國的事跡。它對西漢一代人物和史事幾乎無所不包,許多內容比《史記》更豐富。例如在蕭何、韓信等傳中增加了不少資料。而在其他人物傳記中,也記載了很多詔令、奏疏、詩賦和文章等,並專門為不辱使命的蘇武、開通西域的張騫及李陵等人立傳。
《漢書》除了記述匈奴、西南夷、南越和朝鮮等的歷史外,還在《史記·大宛列傳》基礎上擴展成《西域傳》,敘述了西漢與西域間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以及西域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為研究古代民族史和中外關係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人物傳記詳實生動
《漢書》寫人物,雖然不如《史記》般形象鮮明,但也有不少人物傳記寫得相當成功,從而成為人物傳記的範例。
例如《蘇武傳》通過一系列具體生動情節的描寫,突出了蘇武視死如歸,不為利誘,堅毅不屈的精神;在《朱買臣傳》中,通過了朱買臣失意和得意時的不同精神面貌,以及人們對他的前後不同態度,充分反映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社會實況。其他如李陵的怨尤,霍光的專權及王莽的為人等,皆具體而生動。
在文學語言方面,班固受當時辭賦創作的影響,崇尚詞藻,長於排偶,亦喜用古字,雖然不如《史記》語言簡潔明朗,但也因此具有整飾詳贍,富麗典雅的一面,得到後世辭賦家和散文家的讚賞。
綜言之,《漢書》不但在我國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在文學、語言學及目錄學等領域也取得巨大成就,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高度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文史研究者的必讀之書。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