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注入新動能\秦 蓉
日前,出席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旅遊事務署舉辦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文化及創意界別諮詢會,了解到赴港旅遊統計結果顯示,旅客八成來自內地。結合「無處不旅遊」理念,談談本人的一點淺見。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下,建議以香港為主場,舉辦幼小中大學生的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等國際性或地區性藝術比賽。
藝術比賽是細潤無聲的立志教育。對下一代的培養是每個家庭繞不開的課題,古今中外皆是。我認為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藝術比賽,令青少年有機會以賽促練、展藝綻放,透過備賽歷程中自驅力、設定目標並堅持到底,並學習處理壓力,在只有一次機會的時候盡力做到最好,鍛煉拚搏自強的韌性,建立自信進取的精神,令學生終身受益。
家長通過賽事,有機會更好地建立親子關係,讓這份愛有更多機會表達,家長更多的讚美和鼓勵,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樂意接受挑戰,爭取榮譽、重視榮譽。
舉辦各種藝術比賽,可為香港發展中外藝術交流中心注入新的動能。這方面,香港具備條件:一是有可用的比賽場地,香港具備文化藝術交流極佳的基礎設施場地。在行政長官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已可看到釋放出不少場館予公眾運用,從公私立直資國際中小學,到大專院校的禮堂;從社區會堂、公私營博物館,到屋苑會所等等,均為可用、待用的場地資源。
二是香港有凝聚參賽選手的號召力,中外文化薈萃令國內外師友沉醉。對此我深有體會,遠的不說,年初,著名小提琴家海飛茲關門弟子Rudolf Koelman教授帶領瑞士ZHdK弦樂室內樂團,赴內地巡演前曾短暫停留香港;8月,元朗大會堂元幼合唱團在意大利Andrea Del Verrocchio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比賽中贏得6項殊榮,來自各國的評委、老師、家長和學生均對港隊盛讚有加。
從這些國際友人和孩子們言談中,對香港的那份熱忱和興奮,對香港的好奇嚮往,都在傳遞着一個共同資訊,那就是:渴望期待未來能有機會赴港表演、參賽!
去年,我帶領孩子們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京港澳青少年音樂藝術嘉年華,即便孩子們通過了從萬人中的層層篩選,但為了準備在金色大廳舉行的音樂會,過百人的合唱和樂隊同學,也需經過三天的集訓排練才可登台表演。以鋼琴比賽為例,內地一場比賽,全國分賽區可達60多個地區點,同類比賽數萬人報名參賽並不罕見。
帶動多元場景旅遊消費
舉辦比賽活動,香港具備領航能力、向心力和實力。這裏有成熟可供消費的多元場景。家長陪同子女來港參賽。通常從比賽賽程、大師班到講座或論壇、到頒獎典禮/音樂會,至少需時3天,香港的住宿設施從青年旅舍到高端酒店,豐儉由人,一場比賽可帶動多元場景的食宿出行和旅遊消費,做好口碑,周元復始可持續經營。
比賽經濟的巨大潛力是待發展可深耕項目,用好多種形式的藝術比賽,將能凝聚人氣帶動財氣,可行亦可為,期盼這能為香港文旅結合的新征程,添一道展藝彰旅的藝術風景!
博士、一帶一路文化藝術教育聯合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