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料赤洲恐龍化石陸續有來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赤洲島沉積岩發現疑似含有古脊椎生物化石,初步推算屬於白堊紀時期,即距今至少6,600萬年前,是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預計赤洲能找到更多恐龍化石,會研究如何說好華南地區的恐龍故事。
展示華南地區恐龍故事
甯漢豪指出,新發現的恐龍化石有助研究香港在1.4億年前的情況,研究香港歷史的空間將更為廣闊。短中期而言,可將化石作公開展覽,並構建出相關背景,向公眾展示華南地區恐龍故事,以及專家在驗證化石、保育、清修化石時所作出的工夫,「兩地專家正進行相關考察,明年會將這重大發現作學術發布。」她表示,專家會在赤洲島發掘更多化石,並配對大灣區其他城巿出土過的恐龍或恐龍蛋化石,相信會有更詳細的發現。
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裴睿表示,從赤洲地層和沉積岩的特徵推斷,當時恐龍生存環境氣候炎熱乾旱。而該處地形屬沉積大量砂石的狹長盆地,有河水流經低窪地區,雨季時河谷可能變為氾濫平原。由於恐龍被發現的化石骨骼分布散亂,且破碎風化,在原地死亡和埋藏的可能性較低。他推斷恐龍可能在某處死後被沙石掩蓋,再被洪水沖走,最後散布在赤洲島發現地點,經過逾億年地質變動下成為化石,「在白堊紀時期,陸地上只有恐龍有這麼大的骨頭,會進一步研究,以確認恐龍種類。」
恐龍專家、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表示,香港位處中國大陸最南面,與四川、雲南、新疆、遼寧等地恐龍品種或有區別,期望後續發掘能找到香港的獨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