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新目標 探地外生命 尋宜居行星
中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統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下稱規劃)15日正式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規劃明確了中國空間科學發展目標,提出了中國擬突破的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
規劃提出要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和系外行星探測,並明確目標,在發現宜居類地行星、月球原位資源利用和火星生命指徵等重點方向位居國際前列,重大原創成果集群湧現,成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重要標誌。\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北京報道
中國首次載人登月 將開展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
國新辦15日就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表示,當前中國空間科學的原創成果呈現出多點突破的態勢,中國科學家在月球形成與演化、火星環境與地質構造等方面取得重要科學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標誌中國正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台中央。
2050年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
規劃編製歷時2年多,圍繞五大科學主題,規劃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2027年空間科學研究水平整體躍升;2035年重點方向躋身國際前列;2050年重要領域國際領先,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同時,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重大國際影響力標誌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在探月方面,第一階段,至2027年,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第二階段,2028年至2035年,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透露,中國將統籌利用首次載人登月前的飛行試驗以及載人登月的任務機會,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目前已初步規劃月球科學、月基科學和資源勘查利用3個領域9大方向的科學目標。下一步,中國要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工程。載人月球探測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彰顯大國擔當的戰略實踐。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要發揮好航天員在月面開展探測活動的獨特優勢,將為中國探索地外天體提供更為廣闊的歷史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飆介紹,規劃提出中國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其中,「極端宇宙」主題,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宇宙重子物質探測。「時空漣漪」主題是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優先發展方向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日地全景」主題是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複雜系統、太陽與太陽系整體聯繫的物理過程與規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環系統、地月綜合觀測、空間天氣探測、太陽立體探測等。
備受關注的「宜居行星」主題,主要是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可持續發展、太陽系考古、行星圈層刻畫、地外生命探尋、系外行星探測。「太空格物」主題,主要是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學、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空間生命科學等。丁赤飆表示,規劃有助於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並為拓展人類知識體系和推動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