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建立「預期管理」機制 香港最受惠\李靈修
近年來,香港金融市場歷經低潮,背後既有中美幣策背離、兩國利差擴大的周期性因素,也包含了外資普遍看低中國經濟轉型前景的悲觀預期。自9月底以來,中央政府加快部署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國務院各部門亦圍繞「高質量發展」連續召開記者會。其中的最大亮點,並非是推出多少刺激性政策,而是建立了一套「預期管理」機制,為接下來的經濟轉型鋪平道路。
本輪政策動員明顯縮短了由中央部署到部委落實的時間差,這反映出,決策層的「工具箱」內積累了一批理論成熟、切實可行的增量政策,未來將視改革節奏陸續推出。即便部分增量政策由於審批程序,未能明確具體內容及細節,但政府部門仍向外界傳遞出施政決心。
目標清晰 提供市場指引
這些呈現出政府部門在「預期管理」方面的新氣象。而預期管理的關鍵,在於給出清晰的政策目標、操作程序,以及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公開性,為市場提供一個前瞻性指引。
放眼國際,金融監管機構普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期管理制度。如在伯南克時代,美聯儲建立了固定的新聞發布會、前瞻性指引和貨幣政策目標制。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市場穩定預期,並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預期管理機制的建立,對於中國經濟轉型也至關重要。吸取2015年股災的教訓,目前中央政府更看重穩定社會對於改革的長期信心,並極大改善外資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遵循「以我為主」的施政節奏,釋放信號後堅決落實,最終達到「徙木立信」的現實效果。一旦這套「預期管理」制度為境外投資機構所認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無疑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