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千年前墾戍情景
土遺蹟建築的保護在考古界一直是難題,包括良渚古城遺址、敦煌玉門關遺址等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新疆因氣候上的乾燥少雨,夯土結構的建築遺址保存相對較好。烏拉泊古城遺址就為後人了解古代城市建築格局和當時屯墾戍邊的情景,提供了珍貴的實物遺存。
從陳列館的南門走出後,向左前行就可以看到遠處綿延約500米的古城牆體,雖然經過千餘年自然侵蝕,但仍能大致辨出角樓、馬面、城門的遺蹟。順着一條嶄新寬闊的青磚路往古城入口方向走,參觀者的右邊、與古城遙遙對望的是一片片近些年種植的果園和玉米地。金秋時節,果樹的枝頭掛滿了青蘋果和海棠果,玉米稈上挺立着一穗穗結實飽滿吐着濃鬚的玉米……此情不由得讓人想起《新唐書·吐蕃傳》中曾記述的「輪台、伊吾屯田,禾菽彌望。」據記載,唐代時烏拉泊古城周邊開始屯田,也是烏魯木齊地區有史可查的最早屯田紀錄。
城內生活,城外耕作,這千餘年前屯田戍邊、安居樂業的情景,在今天於一種巧合下被還原、再現。當越來越靠近遺址入口時,遠處碧藍的烏拉泊水庫也出現在眼前。或許,氣候適宜、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正是當初在這裏建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