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莉:年逾古稀獻力方艙 全心投入防疫工作
21年前,時任瑪嘉烈醫院院長的趙莉莉曾帶領醫療團隊奮戰在對抗「沙士」的最前綫;多年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她再次挺身而出,參與了包括2020年中央援港兩院項目、2022年中央援港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在內14單防疫抗疫項目的建設。年逾古稀、本應退休的趙莉莉,作為中建國際醫療運營總監投入到多個防疫抗疫設施的策劃、設計和防疫指導工作中,為項目的快速設計及建造提供重要保障,極大地確保了建設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文:王鈺楨
「沙士」疫情危機情況下堅守醫院
2003年,「沙士」疫情如狂風驟雨般席卷全球,香港成為了這場風暴的中心。當時在瑪嘉烈醫院當任院長的趙莉莉,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沒有絲毫退縮。她回憶表示,當時醫院接收了大量感染了「沙士」的病人,盡管作為定點醫院得到了醫管局的充分支持,獲得呼吸機、個人防護裝備等物資支援,但由於病人數量龐大,物資還是非常緊張。她和醫護人員頂着巨大的壓力,夜以繼日地工作。作為院長,她不僅要醫治被感染的病人,還要全面協調醫院內部的各項防疫措施,以確保醫院有序的運行。她提到,由於當時對病毒了解不足,準備不充分,整個醫院如同在「打仗」一樣緊張。
「『沙士』病毒的傳染速度非常快,我內心也是非常緊張,無法判斷當下處在什麼階段。但是我得在大家面前表現得很鎮定,穩住大家的情緒。」趙莉莉十分關心醫護人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即使自己扛着壓力也不忘安撫醫護人員,給予心理上的鼓勵和支持。此外,她還要做好安排醫護人員的住宿、交通等後勤工作。「當時『沙士』疫情遠比表面看到的困難,作為醫院院長,我深知背後的苦楚。」趙莉莉說。
引領防疫設施建設 築牢抗疫防線
年逾古稀、本應退休的趙莉莉,面對新冠疫情,毅然站出來指揮多個防疫抗疫設施(包括檢疫中心、室內負壓方艙、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傳染病醫院)的建設工作。她表示,親身經歷過2003年的「沙士」疫情,當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在香港蔓延時,就意識到必須提前做好准備,以防重蹈「沙士」的覆轍。於是,在大年初三的夜晚接到緊急任務後,她立即參與項目團隊,開始研究並規劃香港首個新建檢疫中心——鯉魚門度假村檢疫中心的設計及建造。她和同事利用網絡資源尋找合適的地點,並迅速提交給特區政府。在特區政府的支持下,他們迅速推進方艙醫院的建設工作。在整個過程中,她甚至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深知新冠疫情的嚴重性,也清楚方艙醫院對於控制疫情的重要性。
趙莉莉表示,空氣傳播是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她在策劃防疫抗疫設施時重點關注空調系統的控制,防止病人呼出的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她還詳細描述了防疫抗疫設施的設計,包括空調系統如何運作以避免病毒傳播、排污系統的設計,以及如何處理使用過的污水等,強調這些都需要細致規劃和執行。
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建設鯉魚門度假村檢疫中心時,趙莉莉遇到了不少困難,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剛開始動工時,工人們擔心被感染,一度集體罷工。她回憶表示,當時的情況非常戲劇性,建檢疫中心的地盤正處已有的檢疫中心旁,病人出入會經過檢疫中心的地盤。工人們知道這個情況後紛紛表示擔心,遲遲不肯開工。而工人若不開工,建設檢疫中心的工期就會延長,新冠疫情的控制將會受到影響。趙莉莉第一時間出來解決問題,她首先安撫工人們的情緒,強調每位病人都會嚴格遵守防疫規定,出來時會全程穿戴完整的防護裝備。接着,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地盤防疫措施,避免發生感染。
這一系列周密而高效的防疫措施,如同一劑强心針,迅速打消了工人們的顧慮,他們放心地開展工作。最終,鯉魚門度假村檢疫中心以18天建成、25天即交付使用。趙莉莉隨後參與的竹篙灣檢疫中心、2020年中央援港的亞博館負壓方艙醫院、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2022年中央援港社區及隔離設施,共同築成了香港新冠疫情的堅實防綫。
醫療融合的美好願景
趙莉莉積極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將醫療管理的精髓融入醫院策劃、設計、運營等多個領域。她表示,自己多年來在醫管局的工作經驗,特別是在醫院規劃和運營方面的豐富經驗,為她在發展醫療融合項目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趙莉莉還加入了一家總部在香港、分部在深圳的醫療公司,她希望幫助內地尤其是大灣區醫院優化布局、提升效率,力求讓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在醫療融合的過程中,趙莉莉尤其注重醫療流程的設計和優化。她認為,一個高效、流暢的醫院運營體系能夠極大地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和人力浪費。因此,她倡導在醫院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需求,合理規劃動線,確保患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診療流程。
趙莉莉還特別提到了大灣區作為醫療融合的前沿陣地,其豐富的醫療資源和高水平的醫療技術為整個區域的醫療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她表示,大灣區匯聚了眾多先進的醫院,這些資源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將對提升整個區域的醫療水平產生深遠影響。趙莉莉對醫療融合的前景充滿信心,她希望更多的香港醫療資源和國際標準能夠引入內地,特別是那些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同時,她也期待內地與香港的醫療合作能夠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共同推動中國醫療事業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