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 文學篇(上)】中國文學出海漸成蔚然景觀 劉慈欣:科幻作家更應關注人類命運
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一直是一國文化影響力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伴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文學的出海景象也愈發壯觀。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學受到海外讀者的喜愛,「中國文學IP」也逐漸成為國際文學影視產業鏈上的耀眼一環。中國科幻小說《三體》已在全球保持了近十年的高熱度傳播,外文版銷量已累計突破350萬冊,高居中國當代小說海外銷售榜首,「三體現象」也成為國人探討「中國文學出海」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範本。近日,香港文匯報對《三體》作者、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進行了專訪。他表示,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一種多元化的狀態,各種風格、題材、視角,百花齊放。希望未來的科幻文學能夠讓文學和科學結合得更加完美,為人們展示出更多的可能性。●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
2015年,《三體》第一部榮獲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隨後,這部充滿奇思妙想的科幻大作迅速掀起一股熱潮。文學、動畫、漫畫、廣播劇、舞台劇、電視劇、線下沉浸式體驗等形式全面開花,《三體》也開啟了全球範圍近10年的現象級傳播。如今,《三體》不僅成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IP,更啟動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加速鍵。
截至2020年底,《三體》第一部英文版以1,170家海外館藏創下中國當代文學譯作海外館藏紀錄。截至2023年底,《三體》三部曲累計輸出版權35個語種,外文版銷量超過350萬冊,高居中國當代小說海外銷量榜首,並先後多次獲得外國科幻文學類或分類最高獎項。有關研究報告顯示,《三體》海外熱度在近10年上升了8倍多,發展曲線一路攀升,影響力不斷擴大。
儘管成績斐然,但談及中國文學出海的發展階段,劉慈欣仍然十分冷靜,「整體來看,《三體》還不能代表整個中國文學出海的全貌。目前,我們大部分的科幻作品,也包括我自己的其他作品,還沒有在海外產生跟《三體》類似的影響力。所以,中國科幻文學在海外輸出方面,整體仍處於起步階段。」
寫作中最關注科幻創意
談及科幻文學創作,劉慈欣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與現實主義作品不同,科幻小說作家要讓自己的思想盡量開闊,而且常要關注那些更加宏大的問題,而不能陷在個人的世界中。因此,科幻小說作家決不能只關注個人情感,而要關注整個人類,關注全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和宇宙的關係。」
在《三體》《流浪地球》等作品中,人們不僅能感受到硬核科技帶來的衝擊,體會到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更能在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之後,獲得某種情感甚至哲學層面的感悟。對此,劉慈欣表示這並非「刻意為之」,「我仍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科幻小說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我主要的關注點同樣是技術問題,也就是科幻在技術上的創意。」
當前,中國科幻文學越發受到世界文壇的關注。對於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方向和科幻小說家的發力點,劉慈欣自有獨到的看法:「我認為,中國科幻文學健康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一種多元化的狀態,各種風格、題材、視角,百花齊放,而不應該對它進行任何的人為預設。」
文學影響力與綜合國力正相關
近年來,伴隨着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文學也越來越多地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從莫言斬獲諾貝爾獎、閻連科榮獲卡夫卡獎、曹文軒獲得安徒生獎,再到劉慈欣等三位中國作家將「雨果獎」收入囊中,以及蔚為壯觀的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大軍,中國文學在海外文壇的聲勢與日俱隆。
在不久前舉行的「北京文化論壇」上,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楊慶祥就表示,在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一大批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比如劉震雲、余華、畢飛宇等,他們的作品被翻譯並推介到海外後,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楊慶祥指出,近些年,隨着影視轉化、IP孵化,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愛上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讀者通過這些作品進一步了解中國,也更加熱愛中國文化。
「總的來說,國家的影響力和作家的影響力往往是正相關的。」魯迅文學獎得主石一楓在2024巴黎圖書節上公開說:「相信隨着國際影響力的逐步擴大,中國的文化生產力會進一步增強,想看中國文學作品的外國人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