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圻憶拍《黃土地》艱苦卻充滿生命力 賈樟柯:讓世界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

●左起:賈樟柯、陳凱歌和王學圻出席《黃土地》(修復版)四十周年致敬放映活動。
●左起:賈樟柯、陳凱歌和王學圻出席《黃土地》(修復版)四十周年致敬放映活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奇霖)9月24日晚,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黃土地》(修復版)四十周年致敬放映在平遙電影宮小城之春影廳舉行。借由陳凱歌導演這部經典之作,電影展帶領觀眾一同將目光重新落回土地,拾起對於「土地」的回顧與反思。而電影放映前,一場題為「厚土與詩意——對話陳凱歌」的活動率先邀請觀眾重返大師初露鋒芒的年代。

  活動由平遙國際電影展創始人賈樟柯導演主持,邀請《黃土地》導演陳凱歌、男主演王學圻,時隔四十年,再次回顧影片的創作和拍攝過程,引發觀眾共鳴。

  賈樟柯評價,當年《黃土地》的犀利表達和電影美學,讓世界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突然有這麼一部來自於中國內地的電影,有那麼嶄新的電影語言,不僅震驚了華語電影界、評論界,也讓世界震驚,讓它成為中國電影里程碑開山之作。」

  陳凱歌回顧經典緣起

  從《黃土地》的誕生緣起和創作理念談起,陳凱歌導演回憶,在過去物質尚未豐沛的年代,人們對於藝術會更加飢渴,「所以我在電影學院導演系念書的時候,就特別想能夠藝術地去表現腦子中所想像的一切。」

  彼時,一場對於中國電影有着深遠影響的運動正在悄然發生,一些導演在思考如何讓中國電影真正成為視覺化的藝術,於是摸索着在劇本中減少對話,而是專注於鏡頭語言和動作去呈現一切。

  《黃土地》的片名來自陳凱歌當年在拍攝地采風時的所感所悟。「我們都說『黃河在咆哮』,但是我們見到最初的黃河是非常平靜的,那種博大的寬廣的感覺,對我們有很深的刺激。然後再看到那兒可以說是很貧窮的人,他們的活力,他們的生命力仍然十分強大,在與環境的對抗中,你能夠感受到這一點。」

  當年,雖然拍攝條件艱苦,但主創團隊年輕的心中充斥着純粹的熱情,在興趣的驅使下自由地表達與探索。在這樣的拍攝氛圍中,陳凱歌表示找到了自己心中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我看到這千溝萬壑。」

  男主演王學圻也回憶了《黃土地》拍攝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導演陳凱歌的溫柔與真誠:「拍完之後我走下山很不高興,電影太苦,但我馬上就看見陳凱歌導演在第一鏡之後和每個人握手,看見我過來,他跑着過來說,學圻謝謝你。」同時,王學圻還分享了自己記憶裏艱苦卻充滿生命力的片場:「最後翠巧駕船要走戴的頭巾,其實是凱歌導演的洗臉巾,那時沒有別的合適的,非常艱苦。」這個細節讓四十年的時間摺疊,彷彿昨日。

  面對參與平遙國際電影展的青年電影人,陳凱歌分享了自己對於電影學習的看法:多看,直接與電影對話。「搞電影創作的人,必須不失赤子之心,」他說。「總而言之,每一次坐到年輕學子面前的時候,我都想說,我既不是大師,也不是老師。你們才是你們自己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