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全新視角 俯瞰祖國家園

●24日,2024第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無人機航拍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圖為台灣選手在比賽中。
●24日,2024第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無人機航拍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圖為台灣選手在比賽中。

●台灣青年陳朝宇(左)與吳軒儒(中)。
●台灣青年陳朝宇(左)與吳軒儒(中)。

●台青李柏諭團隊拍攝的短片《信仰的力量》獲獎。
●台青李柏諭團隊拍攝的短片《信仰的力量》獲獎。

  海峽兩岸暨港澳無人機航拍大賽 768作品參賽創新高

  從高空的視角,「俯瞰」家園。9月24日,2024第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無人機航拍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不少台灣選手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們的參賽作品是用大陸出產的無人機拍攝,操作簡便新手易掌握,能以全新視角欣賞大陸美景。同時,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盡情創作的氛圍非常好,爭取積累經驗在以後的作品上有所突破。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

  當鏡頭穿越雲霄,家園的每一寸土地都綻放出獨特的光彩。本屆大賽中,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的航拍愛好者懷揣着對家園的深情,用無人機捕捉下了令人心動的瞬間,共同編織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家園畫卷。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本屆大賽以「家園」為主題,共有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768部作品參賽,相較去年增加283部,參賽作品數量、參賽範圍均為歷年之最,彰顯了賽事的影響力。經大賽初審評委綜合評定,最終共有72部短片作品,以及60組圖片作品成功入圍。

  記錄媽祖繞境 台青作品獲獎

  來自台灣的李柏諭團隊拍攝的短片《信仰的力量》,獲得了主競賽單元最佳人文風光短片獎。李柏諭表示,團隊通過空拍與手持錄像的方式,記錄下大甲媽祖繞境的盛典,希望借這段旅程,展現信仰帶給台灣的力量與文化魅力,讓觀眾感受內心深處的勇氣與愛。

  台灣青年吳軒儒的參賽作品《寶島家園》則是一部獻給台灣的作品。他表示,團隊通過將台灣擬人化,邀請着美麗的她,以視、嗅、聽的感官旅程,帶領觀眾經歷一天的詩意:清晨茶園的翠綠在晨光中閃耀,森林的香氣與泥土氣息令人陶醉,黃昏村莊沐浴在橙紅色的夕陽中,夜晚雷電交加述說着動人故事。

  持國產無人機參賽 台青讚性能出色

  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發現,很多港澳台選手都驚嘆於大陸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寶島家園》團隊的台灣青年陳朝宇表示,這次到深圳,對大陸的科技發展印象深刻。他說自己在台灣時就一直使用大疆無人機拍攝,比賽作品也是用的大疆,「大陸無人機不僅在性能上非常出色,而且操作簡便,續航力和圖傳穩定,非常適合拍攝各種美景,對新手來說很快上手,容易完成我們的目標。」

  深入了解深圳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後,台灣選手汪海鋒表示,深圳無人機既有開發技術,又有應用層面的服務,他認為未來10年的發展必定屬於無人機,這也契合了低碳智慧化的進程。汪海鋒表示,無人機拍攝讓他們從全新的角度欣賞到了大陸的美麗風光。他們通過無人機的鏡頭,看到了平時難以觸及的高空視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力。這種全新的拍攝體驗讓他們對大陸的自然風光和城市建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增設兩岸選手交流創作營

  為進一步促進本屆大賽選手的交流與互動,本屆大賽特別增設了兩岸選手交流創作營。主競賽單元兩岸交流營在深圳舉辦,10支參賽團隊共32位來自海峽兩岸的選手圍繞「城市變遷」「低空經濟」「客家文化」等八個富有創意與挑戰性的創作主題,展開72小時的限時創作之旅。

  台灣選手李奐龍表示,在主題創作中,為了表現從古至今的城市變遷,團隊邀請了一位隊員扮演古代人物,穿着中國紅的傳統服飾穿梭在現代都市之中,他們的作品不僅展示了深圳的魅力,也分享了兩岸文化交流的美好瞬間。

  本屆海峽兩岸暨港澳無人機航拍創作大賽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指導,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主辦及中國傳媒大學(校園競賽單元)聯合主辦。大賽作為國家級重點文化交流活動,旨在通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代表—無人機影像,為海峽兩岸暨港澳交流提供文化融合的新思路,為無人機航拍和影視製作兩大產業提供融匯的新路徑,為海峽兩岸暨港澳的選手們提供一個交流創作、互相學習的優秀平台。

  自2017年開辦以來,大賽至今已在深圳成功舉辦了七屆,先後吸引了近千支海峽兩岸暨港澳團隊參與,賽事規模、參賽隊伍、社會影響力逐年擴大,成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無人機航拍創作領域最權威的賽事之一。

  台青參賽心得

  陳朝宇:

  ●通過比賽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盡情創作,氛圍非常好,希望之後更多的台灣朋友能到大陸去做交流和參訪。

  汪海鋒:

  ●通過與團隊的密切交流與合作,不僅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深刻體會到了海峽兩岸文化交融的魅力。

  李奐龍:

  ●首次來到深圳,感覺無比新奇,無人機在整個大陸的發展,給他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深感航拍在商業應用上存在着極為廣闊的空間。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