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講座如帶學生「入海」探秘

●學生積極發問。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學生積極發問。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Maeva。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Maeva。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Olusola。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Olusola。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張繼偉。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張繼偉。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史先鵬。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史先鵬。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蛟龍號」隨母船「深海一號」科考船首次訪港,多名隨航科學家以及內地海洋專家昨日下午在香港科學館的科普講座中,向逾300名本港中小學生講解深海環境和知識。有科學家通過短片解說,生動有趣地帶領同學們一同「走入」深海,介紹深海環境中存在着眾多寶藏與挑戰,又寄語學生們要努力學習,擔起未來探索更多深海資源,同時要保護深海環境,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昨日科普講座共有四個環節,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加拿大籍女科學家Maeva,以及來自哥倫比亞的科學家Jaime,共同以「深海生物資源挑戰及研究重點」為題與港生分享。「老實跟你們說,其實在出航之前我都有些害怕,但當我正式乘『蛟龍號』下水,我感到非常平靜,而本應蔚藍的海洋,隨着我們不斷下潛而變得黑暗。」

  現場屏幕以第一身角度模擬着乘坐「蛟龍號」下潛的艙內情況,本是一片漆黑的窗外風景,在解說的Maeva和Jaime一聲令下,漸漸展現出深海環境中的多姿多彩。「這是我在深海裏最喜歡的海參,就像海中的外星生物一般」「還有很美的八爪魚」「對我們生物學家來說,這裏比迪士尼樂園更加有趣!」

  寄語同學平衡發展與保育

  經過一番欣賞後,兩人開始為學生帶來一些有趣的深海知識,例如深海熱泉的海洋微生物可以轉換成為護膚品材料,亦有研究顯示海參有助對抗糖尿病,有深海海綿甚至可以發揮天然光纖的作用,為製作更優良的光纖帶來啟發。

  Jaime表示,深海環境不但美麗,也為人類眾多發展帶來作用,但深海環境同時也面對着氣候轉變、深海採礦等眾多挑戰與威脅,寄語學生們努力學習,未來共同保護深海環境。

  來自尼日利亞的隨航科學家Olusola以「多變的深海環境—地質地貌、板塊運動」進行分享,她向學生分享深海環境有着眾多寶藏,其中包括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s),同時她也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期望學生未來能為兩者的平衡作出貢獻。

  此外,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繼偉,圖文並茂地向同學講解海底不同水深的生物特色,包括1,000米的深海進入完全黑暗狀態,「很多生物都進化出照明設備,你會看到很多發光的魚,例如是熒火魷、水母,就好像深夜中的精靈在翩翩起舞。」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處長史先鵬則介紹了載人深潛技術的應用,如何拓展人類對深海的認知,特別是「蛟龍號」的成功研製,使我國的深海調查能力覆蓋了世界99.8%的洋底,於深海探索領域邁出了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