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地位下降 導致「劇本荒」 蘆葦:重劇本質量中國電影方能進步

●蘆葦表示編劇是一個「心之所向」的活兒。
●蘆葦表示編劇是一個「心之所向」的活兒。

●蘆葦(右一)與俄羅斯導演帕維爾·隆金探討創作心得與關於電影的感悟。
●蘆葦(右一)與俄羅斯導演帕維爾·隆金探討創作心得與關於電影的感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文學用筆尖書寫時代,而電影則用詩意的鏡頭再將它們重新關聯定義。文學、時代與電影三者間,恰如一場交織在光影與文字中的永恒舞蹈。面對當代中國電影「劇本荒」這一問題,國家一級編劇、導演蘆葦在出席第十一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大師帶你看電影」系列觀影活動—大師對談首場活動時表示,希望電影界能夠重視劇本質量,這樣中國電影才可能進步,才可能起飛。

  出生於北京,在西安長大的蘆葦,曾下過鄉、種過地,還做過工人、炊事員、繪景、美工等,人生經歷豐富。他創作的《瘋狂的代價》《黃河謠》《霸王別姬》《活着》等劇本,在各大電影節頻頻獲獎。

  從最早的片場美工開始,蘆葦第一個參與拍攝的劇本是《他們正年輕》。開拍後,他經常對劇本提意見,讓導演都不耐煩了,說有本事你改。蘆葦便真的上手修改,改的內容沒想到全被導演拍出來,最後索性把整個劇本接過來改了一遍。雖沒有署名也沒有編劇費,但是對電影和對劇本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從此「陰差陽錯」走上編劇之路。

  隨着社會變遷,電影創作也不斷面臨着變化與挑戰。對比電影製片廠時代與自己獨立創作的時代,蘆葦覺得本質上都差不多,但發揮自己在這個平台上的作用與發揮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這個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他舉例指出,自己曾受邀擔任《封神》編劇,雖薪資豐厚,但因為實在對這種題材類型沒有太大的感覺,所以最後只做了劇本顧問。儘管在旁人看來,他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但編劇是一個「心之所向」的活兒,如果沒有感覺,那麼就會做得活受罪。

  不為電影「死亡」惋惜

  面對當代中國電影「劇本荒」這一問題,蘆葦理性客觀、不失犀利地指出癥結所在。他認為,當今電影環境扼殺了好劇本,編劇地位在日益下降,發言權越來越小,造成了中國電影在品質和藝術性上難以起飛、難以突破、難以長進的局面。他真誠希望電影界能夠重視劇本質量,這樣中國電影才可能進步。而對於新媒體對傳統電影藝術的影響,蘆葦認為,新媒體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界限,另外一方面也限制了電影的市場、電影的受眾。他表示,自己並不會因為電影的「死亡」感到惋惜,但也呼籲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應當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