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蓮:吸納非本地生須做好平衡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金文博)學齡人口持續減少,是本港學校面對的重大挑戰。就有意見提出,香港中小學應研究更全面吸納非本地學生,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強調,香港的基礎教育定位並非要發展成為產業,事實上,目前各類人才計劃已吸引很多希望小朋友在港接受優質教育的內地家長來港,若中小學要全面開放接收留學生,需要考慮是否每一間學校都有這種吸引力,否則有可能減少本地學生入讀心儀學校的選擇,有需要做好平衡。
無意再減每班人數下限
蔡若蓮昨日接受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問時表示,隨着出生人口下降,學生人數結構性減少無可避免。她表明,無意再降低每班人數下限,而小班教學亦是教學策略而非救校策略,「學校是為小朋友而存在,非小朋友為學校而存在。」
她指出,學校規模和人數會直接影響教學質素及同學的學習體驗,人數太少並非好事,「譬如一間學校一級有百多人,課外活動你會有多些選擇,踢球你會有多些對手。」局方會採取軟着陸策略,循序漸進以合併、搬遷或停辦方式重整學校,將教育資源集中於提高教學質素,用在學生身上。
現時本港輸入的人才的子女均可以受養人身份來港就學,有建議政府應開放本港中小學全面招收非本地留學生,從而增加生源。蔡若蓮坦言,此舉首要考慮的是學校質素,要讓每一間學校都有吸引力,「不然的話,就算部分學校有很多學位剩下,都未必吸引到家長。」
她指出,現時大灣區內地城市現在的學校建設和硬件軟件都非常好,本港學校考量自身吸引力何在,一旦開放學額予非本地留學生亦能入讀,相信家長均會選擇受歡迎的學校,「而這會否反而令本地同學的選擇減少呢?所以我們要去平衡。」
現時自資專上院校招收內地生的上限為20%,較八所資助大學的40%低,蔡若蓮表示,若要提高限額,特區政府需要和內地相關教育部門溝通,主要是從質素角度考慮,「學生出外讀書,家庭也是要付出的。我們都知道現在生育率很低,父母都節衣縮食,儲錢給年輕人升學,所以我們在質素保證,對年輕人、或者對他的整個家庭都要負責任。當我們去審視究竟哪些院校、課程,可收非本地學生的時候,我們都是抱持着以課程的質素為最優先的考慮,以確保學生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香港得到的教育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