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將軍寫字何須筆 玉堂豪邁揮拳書
「上馬殺敵、下馬讀書」是古代很多讀書人的抱負和理想,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有很多文武雙全的人物,他們既會寫詩填詞,又能領軍征戰,如橫槊賦詩的曹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精忠報國的岳飛、醉裏挑燈看劍的辛棄疾、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真是數之不盡。
原存於九龍寨城公園內的九龍巡檢司衙署,現已改為博物館,其中就有兩尊刻有「壽」字及「墨緣」的石碑。碑上大字用拳書,小字和上下款用指書,都是出自清末武將張玉堂之手。
張玉堂(1794年-1870年)字翰生,廣東歸善人。自幼喜讀書,擅書法,後投筆從戎,人們尊稱他「翰墨將軍」。1854年至1866年間駐守九龍寨城,任大鵬協副將。他也曾任香山協右營都司、新會右營守備、虎門協前營都司及前山營水師都司等職。
所謂拳書,就是用棉花包裹拳頭,蘸墨寫字。字體蒼勁瀟灑,自成一體;而小字就用手指蘸墨去寫,故稱指書。字是寫在紙上,再拓印在石碑上,然後命石匠鑿字、印漆上墨而成。讀者不要誤以為他是以指破石而書,那是武俠小說才有的橋段。
石碑中央是以拳書一筆寫成的壽字,鑿字後上金漆,下款有自稱「臣」的印章,可能這幅字是準備獻呈皇帝的。石碑的兩旁則有一副對聯,寫出他的心聲:「欲種福田流世澤,須憑心地積陰功。」意思是說:如果想國家民族繁榮,自己首先多做些對國家有貢獻的事,亦留一些陰德給自己的後代。至於墨緣兩字的石碑,則是上了紅漆,也是拳書,意在以書法筆墨來廣結善緣。
張玉堂成名是因在1850年於澳門平定葡人作亂,他在澳門媽祖閣媽祖神像旁就有「海鏡」二字的拳書手筆,在廟閣山上亦留下很多題刻,其中一石刻有一首他所作的七言律詩:
何須仙島覓蓬萊,海覺天然古剎開。
奇石欲浮濠鏡去,慈雲常擁鱟帆來。
蓮花湧座承甘露,榕樹蟠崖蔭玉台。
謹向名山翻妙筆,淋漓潑墨破蒼苔。
詩句內容全緊扣澳門的傳說和勝景,而且全用指書,更具藝術特質。
重視知識文化 建惜字亭表態
1854年,張玉堂升任大鵬協副將,屬從二品官階,駐守九龍寨城。同年8月19日,惠州天地會羅亞添率眾攻佔九龍寨城。張玉堂迅於8月27日,就收復寨城。有傳當時清軍已撤退,張玉堂是僱用一些外籍傭兵來收復寨城的。由於羅亞添之眾號稱「洪門」,有些人以為他們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的部下,攻擊寨城以作太平軍之呼應。其實,很多天地會、三合會的會眾,都自稱「洪門兄弟」,卻並非洪秀全的部屬,他們實為響應廣東李文茂等之起義。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鄉勇以九龍為據點,襲擊駐港英軍。面對香港總督寶寧逼問,張玉堂拒絕交出義軍分子。1857年4月21日,寶寧派出200名英軍進攻九龍寨城,抓捕張玉堂到香港島問話,其後釋放。張玉堂戰敗失陷敵手,清政府卻沒有把他免職,仍然留任大鵬協副將,直至1866年告老還鄉。
咸豐九年(1859年),張玉堂為鼓勵大家愛惜字紙,將自己的俸祿捐出來,興建一個敬惜字紙處,又名惜字亭。這是一座庭院式的建築物,亭內有他以指書所撰的《敬惜字紙銘》,敘述了亭的由來。內容着重教育鄉民尊重文字,因文字乃聖賢所創,文章知識更加可貴,更不可亂拋字紙破壞清潔。平日工人收集城內的字紙,來到惜字亭中的火爐,懷着敬拜之心焚燒處理字紙。
為支付清潔工人的薪金,張玉堂將城內的商舖租給商人,他設立敬惜字紙處是為了表達自己尊重文化的態度。如今,敬惜字紙處已不復見,為作紀念,九龍寨城公園新建敬惜字紙亭時,就將張玉堂所撰的《敬惜字紙銘》重新刻於碑上,並立於此處。
羅香林先生《大地勝遊記》亦有記錄張玉堂的籍貫、生平,其中提及他到了同治五年,年七十二矣,仍擅拳書。他在侯王廟露天壁間,有壽字行書遺蹟,亦有詩藏於家中,寫道:「潑墨自從投筆後,拳書揮在督軍前。」可見其豪氣與文采。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