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美國大選變局及對華政策走向\宋魯鄭
2024美國大選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前所未有。幾個月就發生四起重大政治事件:特朗普被判有罪、拜登首場總統辯論失敗、特朗普遇刺,以及拜登退選。不僅震動美國,也震驚世界。
然而,美國民調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也就相差1到2個點左右,雙方仍然維持在誤差範圍內。這一是說明美國政治的極端化程度極深,中間選民嚴重萎縮,已經不是單一重大事件所能改變的。所以即使未來兩個多月美國還有可能發生其他類似的突發事件,但仍然不會根本性影響選舉結果。二是決定最終選舉結果的仍然是關鍵的七個搖擺州。目前兩黨候選人都把競選中心放到搖擺州上,就是這種政治局面的反映。不過,我個人認為,美國並沒有做好選出女性而且是亞非裔當總統的心理準備,特朗普勝選的可能性更大。
但由於無論誰勝出,差距都非常微小,任何一方不承認選舉結果的可能性都有。相對而言,共和黨的可能性更大,特朗普一直沒有承認2020年大選結果,今年的選舉又是特朗普最後一次機會。最近拜登接受美國媒體採訪,就直接表示特朗普不會承認選舉結果,還認為特朗普是美國安全的真實威脅。如果選後政治危機無法迅速解決而且不斷升級,美國就談不上還有什麼國內政策、國外政策了,甚至中美競爭也都不存在了。
假如美國的制度能夠經受住這次選舉的考驗,那麼無論誰當選,對華遏制戰略沒有區別,但方式有不同,後果也有差別。
一是特朗普勝選。
他和民主黨不同之處有三:一是具體的經濟利益高於一切。價值觀、盟友牌、國際責任都棄之不用或者拋棄。AUKUS、四方安全對話、「民主峰會」、芯片四方聯盟被廢除的可能性很大;二是交易性。他國的安全、價值觀、台灣問題都可「交易」。特朗普現在就放話要台灣交更多保護費,這是要價的開始;三是注重大國領導人之間的私人關係。
所以對中國大概率事件是加關稅、要求中國更多的採購,包括糧食和能源、要求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回等。概率相對小但又不能排除的事情是索要疫情損失賠償。儘管這並不符合國際法,也是美國自己災難性的應對造成的。但國際關係本就不完全是講道理的,特朗普本人更是無視規則,任性而為。不太確定但又很重要的一項政策是會否放寬對中國芯片限制,以加大對華出口,讓美國掙更多的錢。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芯片需求市場。另外,雙方合作領域會減少,像氣候變化、伊朗和朝鮮核武器、全球治理等議題都將消失。
特朗普執政,中美最大的風險是共和黨內的激進反華派製造另一個孟晚舟事件,使得雙方的衝突超出經濟範疇。特朗普對官員和體制的控制力比較弱,官員自行其是的脫序情況無法避免。特朗普內閣44個成員,最後反對他的就有40個。
至於台灣問題,會回到模糊戰略。特朗普拒絕回答是否武力「保護」台灣。理由是不能透露明確立場,這會削弱和中國的談判能力。這和拜登多次明確表態不同。
雖然特朗普外交理念沒有護欄的概念,但他的商人本質決定了中美不會發生軍事衝突。所以對於中國來講,應對之道就是三個:一是美國如果對中國發動關稅戰直接訴諸世貿組織。今年歐洲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中國就是這樣處理的。這可以避免雙方衝突升級。同時以加購美國產品為籌碼進行談判;二是強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私人溝通,用特朗普喜歡的私人關係去解決國家問題。他第一任期的中興事件就是如此;三是做好防範,避免再發生孟晚舟事件。如果發生,要利用司法和外交工具以及國家領導人之間的關係、歐洲的作用來化解。最後,中國也可以抓住時機改善和美國盟友的關係,例如歐洲、加拿大、澳洲以及英國。
二是民主黨哈里斯當選。
她會延續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主要有四點。第一,利用價值觀、盟友體系、地緣政治利益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第二,搞科技的精準遏制;第三,在氣候環保、核安全等全球議題上和中國進行合作;第四,建立護欄,避免對抗失控。
唯一的變化是台灣問題上會回到模糊戰略。2022年9月,哈里斯被問到拜登才剛承諾軍事介入以保衛台灣的時候,哈里斯給了這樣難以理解的回答:「就國際規則和國際規範的角度而言,這種關係和聯盟植基於諸如主權和領土完整等共同原則,也跟我們對所有這些國家的安全與繁榮所作承諾有關。」
不過拜登政府的模式有一個明顯的弱點:它不能避免世界上發生戰爭,也無法把力量集中於中國身上。俄烏和巴以衝突就是如此,這就給了中國喘息和應變的機會和空間。對於拜登政府的模式,中國根本的應對之道就是利用美國全線作戰的特點,集中力量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加速發展。只要不被美國全面遏制,有效維持目前的情況就是勝利。如果能和美國打平甚至超越就是大勝。到那時,美國就只能選擇承認和接受中國的崛起,中美達成新的較為穩定的平衡。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