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改善市民精神健康需有治本之策
港島東區、九龍油尖旺和新界屯門三個地區的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昨日起率先試行「健康心靈先導計劃」,在社區層面免費為市民精神健康提供初步評估,讓有需要者能及早獲得支援。關愛市民精神健康情況,充分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奈何本港醫療資源緊絀,精神科醫生人手長期不足,排期輪候診症時間過長,有關計劃透過整合優化地區資源推行分流,以達至「早發現、早介入、早支援」,無疑能減輕病患的影響,增加復元機會。
現代都市生活緊張,男女老少不論在人生哪個階段或從事何種職業,都難免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過去數年疫情肆虐,如今經濟尚未完全走出低谷,市民更添壓力,學生輕生個案急增。港大團隊去年公布一項受政府委託,進行了4年的針對逾3千名青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有16.6%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出現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最為普遍;19.4%過去一年出現自殺念頭,5%有自殺計劃,1.5%曾企圖自殺。顯而易見,社會迫切需要一套能夠更有效「早發現、早介入、早支援」的機制,以提升市民精神健康的福祉。
「健康心靈先導計劃」在此背景下推出,從運作流程來看,應有助改善精神專科服務瓶頸,大幅提升早發現早治療的效率。然而,過去經驗亦顯示,很多受情緒困擾的人士由於擔心被標籤或歧視,往往羞於求助,如何讓他們主動前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進行評估,將是其中一項大挑戰。相關部門一方面應致力宣傳消除有關歧視,做好相應保護網;另一方面務必要做到求助零障礙,做好數據庫互通,盡量簡省轉介之間不必要的病情覆述。
但說到底,預防始終勝於治療。很多港人的情緒問題普遍源於工時過長,自身過勞或無暇陪伴家庭成員而衍生的副作用。數年前香港已被評為全球最勞累都市,現時情況更加嚴峻,很多人不但上班時間過長,下班還要隨時面對上司以通訊軟件指點工作。莫說缺乏關愛子女的時間,連個人休息時間都少。新一份施政報告如能在規範標準工時或禁止僱主於工時外聯絡員工指點工作等方面有所着墨,相信這將是大幅減輕市民情緒問題的一劑治本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