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夏日清蓮

  若 荷

  夏日清晨,漫步公園,清新的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荷香,走近池塘,荷葉之上露珠滾落,滴入池中,泛起層層漣漪。那蓮,猶如一位清雅的舞者,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我喜歡蓮花,每當走過池塘,看到蓮花盛開,便想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名句。尤其喜歡池塘附近的環境:綠地上,小路邊,幾塊宣傳標牌如同清風,上面記錄着古今名人廉政小故事,我很愛看,每次路過,都會駐足品讀一番。其中一塊標牌上記錄的是「楊震拒金」。

  楊震字伯起,被稱為「關西孔子」「關西夫子」「四知先生」,東漢弘農省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太僕、太常,官至司徒。

  有一年,楊震赴任東萊太守,途中經過昌邑,覺得此地景色甚美,故逗留兩日。縣令王密山便來拜訪,送給他10斤黃金。楊震說:「我了解你的為人,你怎就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山沒有領會楊震的責備之意,只說道:「天黑,沒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山這才恍然大悟,覺得非常羞愧,匆匆離去。另一塊標牌上,記載的是「陶母退魚」。陶侃,晉代名臣,年輕時曾擔任縣吏一職。有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醃魚,這是公家物品。他的母親湛氏收到後,並沒有打開食用,而是原封退回,並寫信給他,信中責備,「你身為吏,用公物送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我的擔憂。」讀罷母親的信,陶侃對自己的行為深刻反思。母親對公物私用的抵觸,是提醒他身為一方官員,應該秉持原則,注重言行。這則故事,表露了湛氏對陶侃的教誨之深;亦映照了陶侃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一路走下來,池塘邊,公園裏,端莊而立的標牌上,還有「立檄拒禮」的于成龍。于成龍,清朝初年名臣,他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甘願清貧。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樸」,遏止奢侈腐化。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在江南,「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人們親切稱他「于青菜」。

  于成龍善於審理案件,執法嚴格公正,不受私情干擾,以正直廉潔而著稱。人們稱他「于青天」。他在政壇上奮鬥了20多年,一生操守高尚,為了避嫌,為官四方,從不攜帶家眷,成為清代廉吏的典型代表,康熙曾稱他為「天下廉吏之首」,他去世後,萬人送行,隊伍綿延數十里,哀思不絕。

  古往今來,廉潔奉公深植人心,始終為民眾所擁護,所敬仰。

  最近看劇集《狂飆》,有一句台詞非常精彩。劇中,駐點指導組組長徐忠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多數同志的初心都是好的,但在長期的工作中,有的人卻一步步放鬆了警惕,被腐蝕,被拉攏,淪為犯罪分子的保護傘。這說明堅持初心,確實是一件難得的事情。公生明,廉生威。唯有執法者嚴守公正廉潔,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柄永不生鏽的鋼刀。」這句話說得多好啊,這句話在我耳旁迴盪不休!在貪腐面前,沒有一個人是無辜者。如果精神如鈣,那麼信仰就是基石,紀律規定就是一面鏡子,每天審視自己的理念和言行,自我檢查約束,及時清除思想上的灰塵,堅持下去,貪腐之風就無法侵蝕你的肌膚。

  蓮花,又被稱為「廉花」,象徵着廉潔;同時,它也被稱為青蓮,寓意「清廉」之意。這是現代文化中,蓮花被賦予了這樣的核心寓意,以其獨特的風姿和含義,成為人們心中的清廉之花、高貴之花,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廉潔、清廉的象徵。蓮,生長在淤泥中,卻不受其污染,潔淨高雅,就像廉潔之士,雖身處紛擾之中,卻仍能保持一份清明,堅守廉潔的本質。心若向蓮,何懼污泥?只要心懷廉潔,不隨波逐流,不被世俗所污染,即使身處淤泥之中,也能保持自己高貴純潔的本性。人們常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道」並非金銀財寶,也不是因私利而違背道德準則,而是指道義、禮法和良心。以蓮為鏡,觀照內心;以廉為本,端正品行。廉潔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信仰,只要心中有這種信仰,就能面對誘惑,不為所動,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秉持清廉,堅守道義而不曾動搖。

  我喜愛這樣的夏日、池塘、蓮花,還有路邊的宣傳標牌,它們不僅對市民文化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營造出廉潔文明的城市氛圍,更像一把標尺,衡量着一座城市廉潔自律的程度。以史明鑒,以史明理,以史明己,才能汲取歷史的教訓,接受現實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