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豬腸配麵羹\蕭欣浩
台灣旅遊,曾在花蓮、台中菜市場,尋得麵線攤檔,在地滋味,當然要試。說是「尋得」不算準確,自己確有尋找的心,但麵線攤檔門外早排長龍,明顯不過,只需跟隨隊尾就可以。
台北也有麵線小店,散落各區,隨行到店。抵萬華區,訪龍山寺,入廟拜神,不忘「醫肚」。廟旁食店極多,構成飲食商圈,乾濕鹹甜俱備,冷熱葷素隨意。走到大理街,進麵線小店,點大腸麵線,添醋加辣,再附蒜泥,風味十足。
豬腸配麵羹,味道絕佳。北魏《齊民要術》早記載以豬腸煮羹,名為「臉䑎」:「用豬腸,經湯出,三寸斷之,決破,細切,熬。與水,沸,下豉清、破米汁。葱、薑、椒、胡芹、小蒜、芥,並細切鍛。下鹽、醋。蒜子細切。血將奠與之,早與血則變。大可增米奠。」「臉」字難解,釋文解為「生血」。「䑎」為豬腸細切的形態,將纖細的「纖」字,「糸」部換成「肉」部,意義明顯。豬腸先煮,細切幼條,下水加豆豉、米汁同煮,料頭切段,鹽醋調味,另切蒜頭同下。羹煮好加豬血調和,生血下鍋太早,會結塊凝固。吃前可灑米碎,應是豐富層次。
豬腸不單味美,還具食療功效,明代《普濟方》有一道「豬臟丸」,能治「不進飲食。氣體倦怠」等症,文載:「用吳茱萸,不拘多少,揀淨。用獖豬腸一兩條,以茱萸實滿,紮定兩頭,熟炭煮令極爛,研細,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前,各以飲吞下五十丸。」「獖」解閹割,取閹豬腸,塞滿吳茱萸,豬腸兩頭紮實,煮爛研成小丸。食療方非人人合用,需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