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發展面面觀 4 教育學習篇/做好AI普及教育 助孩子迎新挑戰

  圖:專家強調,對孩子的早期AI教育需以更具體、生動的模式進行,培養其對AI邏輯的了解及正確使用AI的價值觀,避免為其帶來「AI焦慮」。
  圖:專家強調,對孩子的早期AI教育需以更具體、生動的模式進行,培養其對AI邏輯的了解及正確使用AI的價值觀,避免為其帶來「AI焦慮」。

  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後,人工智能(AI)對人們生活及生產方式帶來的改變不容忽視,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的能力事不宜遲,AI普及教育已在許多地區提上日程。有學者指出,本港AI普及教育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並不算晚,但對孩子的早期AI教育需以更具體、生動的模式進行,培養其對AI邏輯的了解及正確使用AI的價值觀,避免帶來「AI焦慮」。

  在AI走進千家萬戶的今天,社會對AI接受程度如何?AI或帶來更大數字鴻溝的同時,是否也暗藏機遇?社會AI化發展時如何不讓弱勢群體落後於人?《大公報》採訪本港相關領域的學者,探討在科技浪潮下,普通人應以什麼姿態走入AI時代。\大公報記者 趙之齊

  「AI是什麼?」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助理教授戴韻對小學生進行AI普及教育時,曾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在紙上畫出他們對AI的理解,有小朋友筆下呈現出生活小助手或邪惡大反派,有的孩子認為AI能像人一樣思考、通過五官與世界互動,還有孩子將AI等同於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數碼、電子等泛科技現象。

  對AI認知易誇大或邪惡化

  在戴韻看來,作為「AI原住民」的這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觸許多AI產品,惟他們對AI的認識仍深受大眾傳媒及社交網絡的影響,容易將其誇大或邪惡化。因此,盡早進行AI推廣普及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尤其2022年底生成式AI出現後,在中小學階段普及AI的需求在國際範圍內已達成共識。

  AI普及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戴韻指出,一方面是提升孩子的AI常識,了解機器學習的過程或AI在生活中的應用,如短視頻App背後的推薦系統等;其次是使用AI解決問題的能力。她補充,可讓學生嘗試編程,但並非為了提升他們的編程技巧,而是讓學生體會與人類思考邏輯大相徑庭的編程邏輯── 它非常死板、要一步步規定條件,以此感受「人工智能」其實是「機器智能」。

  此外,亦要培養學生正確使用AI的價值觀,令其了解現有AI系統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原因、面對方法,如算法歧視問題等,希望學生能有倫理、負責且批判性地使用AI技術。

  不過,戴韻指出,雖然不同階段的普及教育目標大體一致,但對小學生進行普及教育的發力點與初中生差別很大,教學法非常重要。她說,現時大眾傳播或把AI刻畫成複雜高端的技術,營造「AI只有專業人員才會的」錯覺,若一開始就教孩子過於艱深的技能,或令其望而卻步。因此,為孩子打下良好的AI「第一印象」非常重要,「AI如果教不好,就會變成很難的東西,讓學生產生AI焦慮」。

  她指出,一般認為初中低年級是學生學習思維變化的分水嶺──中四以上的學生抽象邏輯能力已經較強,但小學生需要更具象、簡化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遊戲或動手操作進行適合他們年齡段、也較為有趣的教學。例如,她便曾用遊戲和簡單計算的方法,教導學生推薦系統的運轉邏輯。

  至於本港AI教育現狀,戴韻認為,現時香港AI普及教育以初中為主,主要由兩個途徑推進: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賽馬會合作推行的AI課程項目,提供課程、師資培訓及專家講座;還有教育局在2023年時推出的「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增潤課程,建議學校安排10至14小時教授人工智能課程。她續說,在高中階段,AI相關教育或會變得更專業,更多與編程結合;至於小學及幼稚園,主要是大學機構跟零星的學校在合作嘗試。

  小學已推行計算編程教育

  在戴韻看來,目前香港整體的AI普及教育並不落後,老師們的AI普及意識準備不差。教育局已於2017年起在小學及初中階段推行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她相信這可成為未來AI教育推動的基礎。

  現在的小學生,十年後要面臨的就業環境是什麼樣的?戴韻表示,「社會的轉型可能是會由技術推動的」,因此建議家長及學生要有意識上的改變,指未來社會對單一型人才的需求或下降,即便是醫學金融法律等傳統行業未來也會出現迭代及與AI科技的整合,「你能不能成為駕馭這個技術的人?用技術為自己原本的專業加成?可能就會決定你的個人競爭力。」

  除此之外,大學的STEM專業常面臨性別不平衡的困境,她亦說道,有研究發現這與孩子起初接觸到學科的第一觀感有關,且社會刻板印象也可能令長輩習慣將更多STEM資源匹配給男孩子,導致過往STEM學科高度性別化。她提醒,未來許多行業都會有AI加入,如果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外,或會是很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