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半窮人曾為慳錢捱餓

  46%無法攝取足夠營養 回收組織倡供食物補貼

  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持續,全港每天產生約3,300公噸廚餘。據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調查發現,有44%受訪基層市民曾為節省開支而捱餓,平均每5人有兩人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情況令人擔憂,建議政府為弱勢社群提供營養食物補貼、加強社區營養膳食教育,優化食物標籤制度,同時加強本地農業支援,提升香港食物自給率。

  「食德好」上月以問卷訪問509名居葵青及深水埗區領取綜援、殘疾、低收入人士等弱勢群體。有32.8%受訪者表示過去6個月曾因經濟困難而減少用餐次數,更有44%曾因節省開支而捱餓。依照「營養金字塔」,超過46.2%受訪者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主因食品價格過高,高達77%受訪者表示,在選擇食物時最重視價格因素,其次才是口感和味道。

  「食德好」項目經理盧珏珊指,香港高度依賴進口食品,但氣候轉變、極端天氣等令世界糧食失收、供應不穩,整體食品價格上漲。不少基層市民為節省開支而選擇價格和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如速食、加工食品等,導致飲食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值得關注是劏房居民煮食設備未必足夠,甚至沒有雪櫃,年長人士則因牙齒問題限制膳食選擇或營養吸收,各種問題均需各界正視。

  建議優化標籤 資助收集剩食

  調查又發現,受訪基層市民對食物標籤關注度低,逾27.9%受訪者只間中關注,不關注的更佔36.3%。盧珏珊認為需要強化基層市民營養攝取能力,期望政府資助弱勢社群購置相關食物,確保獲得必需的營養食品,以及優化食物標籤制度,如採用顏色編碼系統或數字評分系統,協助快速辨認食品營養價值,以及鼓勵製造商將最重要的食物資訊置於包裝正面,增加可見度,提高閱讀或理解營養資訊動力和意願,又建議政府以資助形式支援非牟利機構收集剩食;強化本地食物供應並推廣可持續發展。

  據環保署資料顯示,全港每天產生約3,300公噸廚餘,「綠德好」行政總監袁德志表示,政府應透過不同方法盡量減少可食用或安全食用廚餘,而所有市民或企業都應出一分力。今次調查訪問選擇葵青區和深水埗區,是因為該兩區貧窮情況較多,組織希望以這兩區為試點,明年再有資源繼續進行調查,可能擴展至不同區域,未來會比較關注東九龍觀塘區或東涌。

  「食德好」為全港首個食物回收組織,於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開展食物回收計劃,最初到大埔街市鼓勵菜檔捐贈賣剩食物轉贈區內失業工友。現已建立有系統的回收及派發食物供應鏈,多年來從業界及社區回收逾2,660公噸安全食品,受惠基層市民達590萬人次,阻截過剩資源浪費;同時推動全民惜食,以「回收、教育、倡議」策略協助解決本地廚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