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之6/傳遞百年蒙漢情 漫瀚調走向世界

  左圖:漫瀚調演出。\大公報記者喬輝攝;右圖:準格爾黃河大峽谷景色壯麗。\大公報記者管樂攝
  左圖:漫瀚調演出。\大公報記者喬輝攝;右圖:準格爾黃河大峽谷景色壯麗。\大公報記者管樂攝

  「陽婆婆落下又升起,月牙牙變圓見着你,咱二人相好手拉手,綿膀膀靠在懷裏頭」。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漫瀚調起源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是蒙漢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的獨特藝術形式。初期的漫瀚調蒙語與漢語兼用,融入了陝北民歌的潤腔和旋法,將蒙漢兩族的音樂相融,使之得到交流與昇華。日前,香港傳媒學子前往凖格爾黃河大峽谷,坐在夕陽下的窰洞四合院裏,聆聽台上餘韻悠長的漫瀚調,與漫瀚調傳承人王瑞英、李智慧對談,感受這一文化走過的漫長歲月。\大公報實習記者 周汀柔、馮智然、趙錦誠、陳詠琳、蔡偉韜鄂爾多斯報道

  漫瀚調經過逾百年的歷史沉澱,是蒙古族和漢族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中融合產生的文化。明清以來,隨着漢族群眾的逐步遷入,鄂爾多斯大部分地區形成了蒙漢雜居區,為漫瀚調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清代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移民遷入內蒙古草原,漢族群眾在演唱蒙古民歌時,由於語言交流障礙,開始填上漢語歌詞,這就是漫瀚調的最初形態。隨着時間的推移,蒙古族群眾也逐漸接受並學着使用漢語演唱這些歌曲,漫瀚調逐漸被兩個民族所接納和喜愛。

  舉辦比賽挑選傳承人

  動人的音樂、悠揚的歌聲,漫瀚調的表演令遊客印象深刻。在王瑞英看來,由於漫瀚調只能依靠表演者自行揣摩學習,其傳承之路充滿艱辛。「很多唱漫瀚調的歌手都沒有老師授課,就是從小聽先輩們唱慢慢自學。目前漫瀚調的傳承人面臨着老齡化的問題,而年輕人大多數喜歡追求新鮮的東西,這就令喜歡漫瀚調的觀眾和從事漫瀚調的人越來越少。因此,這更需要我們花大精力去廣泛開展宣傳工作,把寶貴的文化遺產留下來。」

  為了保護這一文化瑰寶流傳於世,王瑞英等一眾漫瀚調傳承人與當地政府齊心協力。王瑞英表示,「目前漫瀚調有1位國家級的傳承人,5位市級傳承人,40多位旗級傳承人,包括歌手傳承人和器樂類傳承人。這些傳承人都是通過參加漫瀚調大賽評選出來的優秀歌手,及日常參加演出等為漫瀚調的傳承做出貢獻的人。」

  出國演出宣傳漫瀚調

  為解決漫瀚調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困境,王瑞英表示,「老一輩漫瀚調藝術家的影像資料正在被製作保存,通過籌備漫瀚調研究所和社區傳習所,讓漫瀚調的學習逐漸具有明確的章法與規律。此外,在青少年發展中心以及多所學校中開設漫瀚調課程,激發青少年對漫瀚調的興趣,提高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意識。」

  李智慧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每3年舉辦一次漫瀚調藝術節,這是當地最重要的漫瀚調推廣活動。在藝術節上,許多周邊市區的漫瀚調歌手都會去參加比賽爭奪名次,讓歌手們在競爭中交流唱腔技藝,亦讓觀眾們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感受非遺魅力。」

  在漫瀚調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這種音樂形式不斷發揚壯大。為讓更多人理解欣賞漫瀚調這一民族藝術形式,當地政府花重金打造的漫瀚調音樂劇已在多個省市演出。漫瀚調傳承人們還曾受邀前往法國,讓漫瀚調唱響在國外的舞台上,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學子們參加篝火晚會。 大公報記者喬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