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賢 「第一個吃螃蟹」的台灣畫家

◆ 2011年2月,江明賢(右)與大陸著名畫家宋雨桂共繪《新富春山居圖》。 受訪者供圖
◆ 2011年2月,江明賢(右)與大陸著名畫家宋雨桂共繪《新富春山居圖》。 受訪者供圖

◆ 1988年7月,江明賢(右)在北京舉辦畫展期間,拜訪國畫大師李可染。 受訪者供圖
◆ 1988年7月,江明賢(右)在北京舉辦畫展期間,拜訪國畫大師李可染。 受訪者供圖

  1988年7月9日,台灣水墨畫家江明賢的個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開幕式氣氛熱烈、冠蓋雲集,在海峽兩岸都引起轟動。彼時,兩岸交流並未大幅度開放,作為兩岸分隔近40年首位到大陸進行文化交流的台灣藝術家,江明賢勇於「第一個吃螃蟹」的突破之舉,被著名畫家董壽平形容為「猛龍過海」。

  今年82歲的江明賢,美術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自當年在北京首展至今36年間,他往返兩岸200餘趟,足跡遍及大陸31個省區市,達成了「畫遍每個省(區市)」的心願。近日,江明賢接受專訪,回顧這段延綿至今的兩岸丹青緣。

  辦展覽訪名家多年心願得償

  時間回溯到1988年2月,已在台灣畫壇頗具影響力的中生代畫家江明賢到香港舉辦個展時,收到赴北京和上海辦展的邀請,「既興奮又害怕,非常願意去,但還沒有膽量馬上答應。」他清楚記得,那時台灣當局剛剛有限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政策走向尚不明朗。台北的媒體朋友私下告訴江明賢,5月可能會開放兩岸其他方面的交流。他想,「那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便欣然接受了辦展邀請。

  1988年到北京辦展時,經文化部門牽線,江明賢登門拜訪了李可染,回憶二人的交談,江明賢至今仍覺感動:「當年李老已八十多歲,對我很是溫和親切。他問我台灣的情況,談水墨畫創作技法,也談到『渡海三家』。我的畫冊他一頁一頁仔細翻看,不斷肯定與鼓勵我。他還拿出自己的臨摹和寫生作品,一張一張講解,告訴我臨摹與寫生要並進,學習古人的筆墨功夫,但要創新就一定要寫生。原定30分鐘的會面,持續了近2個小時。對我這個台灣青年畫家而言,是很珍貴的教導。」

  那次辦展期間,江明賢還結識了吳作人、黃胄、范曾、程十發等諸多大陸名家,參觀了名勝古蹟、名山大川,收穫頗豐,創作思路和技法也得以大幅拓展與提升。 此後,他頻繁往來兩岸,寫生創作、舉辦展覽,組織台灣畫家和學生到大陸進行學術交流,也協助大陸畫家到台灣舉辦展覽,被譽為「海峽兩岸藝壇使者」。

  2011年,兩岸畫家共繪《新富春山居圖》,更為兩岸藝術交流留下一段佳話。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由於歷史原因一分為二,分藏兩岸;在兩岸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博物院收藏的《剩山圖》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無用師卷》,於2011年6月1日在台北合璧展出。同年9月,由大陸畫家宋雨桂、台灣畫家江明賢共同主筆,歷時一年完成的66米長卷《新富春山居圖》在北京展出,描繪出今日富春江兩岸旖旎風景和城鄉蓬勃生機。 「畫家合作繪畫原本就難,因為藝術是強調個性的,改別人的畫容易犯忌。」江明賢回憶道,「但通過這次合作,兩岸畫家有個共識,就是要彼此包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長悠遠,正因為它是包容、謙虛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

  冀兩岸攜手壯大中華文化

  有深厚的傳統水墨畫功底,但江明賢也感覺到自己在藝術素材、形式、技法上欠缺變化,不斷尋求自我突破。想到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國畫大師到歐洲留學和創作的經歷,他意識到,中國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大膽吸收西方藝術和美學理念。1973年,他遠赴西班牙學習西畫時,油畫老師的一句話,讓他茅塞頓開:「不管你來西方想學什麼,千萬不要丟掉自己民族特有的東西。要用你最拿手的畫法來表現。」於是,他重拾毛筆,用水墨畫的形式繪出西班牙風格建築,令人驚艷,也讓他對中國傳統藝術再度恢復信心。

  江明賢突破傳統格局,結合中西美學精神與技法,形成「融西潤中」的獨特風格。隨後在紐約進修期間,獲得美國綠卡,但他卻出人意料地放棄並選擇回到台灣。 那時他在電視上看到一部講述黑人在美國發展的電視劇《根》,深受感動。「我就想,我的根在哪裏?如果在美國長期生活,作為一個中國畫家,我的人生意義在哪裏?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其作品可以屬於全世界,但必須有其自己文化的根,才能茁壯成長。就像劉海粟先生說的,中國人畫中國畫是很自然的道理。」江明賢說,這是來自對民族文化和血緣的認同。

  回台後,江明賢一邊在藝術道路上不斷精進,一邊在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書直到退休。他反覆告訴學生,向西方學習大有必要,但要先打好傳統文化的基礎。 「不論東西方,藝術史都是隨着國家的發展而發展的。」江明賢認為,近年來中國書畫在國際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受到重視,與國家的發展進步密切相關。

  談及兩岸文化交流,他說:「文化藝術是最容易結合人們心靈的活動。兩岸文化文緣相同,兩岸同胞對於藝術的心靈感受是相通的。兩岸文化交流是心與心的自然連接。我自己的創作就從交流中獲益匪淺。」 他憶起,曾經有位對大陸抱有很深成見的台灣朋友,2005年和他一起到北京參加研討會。「我們下飛機後乘車到中國美術館,對於沿途所見,他說,『這不是我想像的(大陸)』。並說以後還想多來大陸,有活動要通知他參加。」江明賢笑道,「可見交流是很重要的,要(親眼)看一看。現在兩岸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民間都應該多交流。」

  他還提到,近代以來西方文化湧入中國,而在博大寬廣的中華文化面前,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才是人類未來最美好和更具生命力的新文化。 「我對中華文化充滿信心,民間要和官方共同努力,將中華文化推向國際。我們應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中國會成為一個富強的文化大國,贏得世界的尊重。因此兩岸更應該共同努力,一定會有無限潛力。不止兩岸,全世界的華人甚至對中華文化有信心的西方人士,期待大家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茁壯。」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