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拜「觀音」欣賞華夏之美

◆元代特色的鑄鐵觀音,有龍守護着觀音手中的寶珠。
◆元代特色的鑄鐵觀音,有龍守護着觀音手中的寶珠。

◆清代的竹根雕觀音,材質特別,造型別致。
◆清代的竹根雕觀音,材質特別,造型別致。


◆這尊德化窯觀音立像,可謂十全十美。看觀音,一看開臉的慈悲。二看手指的溫柔。三看衣紋的飄逸。該像背面有「德化」葫蘆形印,有「何朝宗印」方章款。或許也提升了這尊觀音塑像的身價。
◆這尊德化窯觀音立像,可謂十全十美。看觀音,一看開臉的慈悲。二看手指的溫柔。三看衣紋的飄逸。該像背面有「德化」葫蘆形印,有「何朝宗印」方章款。或許也提升了這尊觀音塑像的身價。

  農曆六月十九日(7月24日)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我在觀音成道這天去拜祭她,是因為在她成道後的千百年中,沒看到有誰去舉報她「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道後不去拉幫結派,不去出租權力,這算是我們提倡的一種「正能量」吧。

  觀音原名觀世音,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觀世音菩薩也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逐漸變成了充滿中國色彩的女性形象,成為各種傳說中的主角。到了唐朝,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就將觀世音去掉世字,改名「觀音」。

  觀音要救助百姓,是不能高高在上正襟危坐去擺架子的。有了這樣平易近人的觀音,所以我要拜她。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去重慶參觀享譽中外的大足石刻。在北山的113號龕窟的「水月觀音」面前折腰了,當即寫了一首小詩《水月觀音,我願和你談心》:

  石刻上,彷佛聽得見南海的濤聲,

  我甚至擔心那浪珠兒濺濕衣襟。

  凝視着那輪八百年前升起的皓月,

  無限驚奇鍍亮了我的一雙眼睛。

  ……

  此後,我開始注重觀音題材的收藏,入藏標準除了美還是美,把中國的觀音當作中國的維納斯。當然,要兼顧到材質、時代和造型的多姿多態。

  我至今還未去信佛,收藏觀音是因為千姿百態的觀音給我帶來不盡的審美享受。有一種美學觀點認為:「感覺器官面對感性形象,其所發生的關係,一不能是理智上的認識,二不能是意志上的行為,而只能是感情的滿足與否?」我的感情在觀音造像的美感中得到不斷的滿足。

  我拜觀音,拜華夏文明創造的美。◆文、圖:楊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