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藝術殿堂】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 天涯共此時
攜當代國樂佳品亮相中華文化節
海上生「民樂」,天涯共此時。經過8年的打磨,上海民族樂團原創音樂品牌《海上生民樂》將於下周首次赴港演出。這台糅合傳統與現代風格的音樂會是本次「中華文化節——焦點城市上海」暨「上海文化周」的重要參演劇目,並特邀享譽國際的大師湯沐海執棒指揮。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介紹,多年未來香港,希望把握這樣寶貴的機會,向香港觀眾更好呈現上海民族樂團新一代藝術家的整體風貌,和在民樂傳承創新上的探索成果,「誠意滿滿!」◆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圖: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誕生於1952年的上海民族樂團,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現代大型民族樂團。多年來,樂團堅持守正創新,積極踐行「民族音樂、當代氣質、國際表達」的藝術理念,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藝術態度,努力將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融入作品當中,不斷探索傳統民樂在當代的創造、創新之路,努力打造中國民樂精品佳作。
當代民樂創新之作
羅小慈介紹,《海上生民樂》音樂會是樂團的原創品牌,無論是作品的主題內容,還是音樂編排、演奏形式等,都進行了精心策劃與設計,從古曲新詮到當代佳作,從中西對話到跨界交融,音樂會傳遞豐富的聽覺質感和豐厚的人文情懷,呈現優雅、自信、大氣的當代國樂風貌。自2016年誕生以來,音樂會還一直在不斷的作品打磨和演出實踐中成長,始有今日的規模。
此次赴港演出的作品,包括取材自江南景色的《湖光》、譚盾譽滿國際的《臥虎藏龍》、展現中國書法深邃藝術境界的《墨戲》、描繪楚漢相爭的《楚漢》,以當代曲風展現嗩吶多元魅力的《鳳舞》和全新編配經典旋律的《蜂飛》等。很多作品都是從經典中汲取了營養,並結合當代觀眾審美所作出的全新探索。如《楚漢》是融合了琵琶經典《十面埋伏》和京劇曲牌《夜深沉》的全新編配。《臥虎藏龍》、《絲綢之路》等更是樂團多次演出的作品。
在演出陣容方面,整場音樂會將由樂團的拉弦、彈撥、吹管及打擊樂四個聲部全編制演繹,並精心挑選了各聲部的首席和青年骨幹。青年藝術家們都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僅《海上生民樂》一台音樂會,就演出超過百場。連日來,這台作品仍然還在上海音樂廳舉行駐場演出,不少藝術家在演出之餘,還在團內加班練習。她說,演奏是一種現場藝術,手上的功夫每日練習必不可少,不進則退,不能鬆懈。「每次演奏對我們來講都是第一次。」
難忘與港深厚淵源
雖然已經數年沒有整團赴港演出,但羅小慈和上海民樂人,與香港觀眾和香港同行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羅小慈介紹,在過去幾十年間,上海民族樂團老一輩藝術家閔惠芬、湯良興、陸春齡、俞遜發、顧冠仁、龔一等,與香港音樂界有很多交流。樂團與閻惠昌先生及香港中樂團的交流也非常頻繁。
羅小慈本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古箏演奏家和民樂作曲家,談起與香港的淵源更是如數家珍。早在2003年,香港就出版了她的專輯唱片《陸游與唐琬》,並邀請她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獨奏音樂會。她說,香港觀眾和香港元素在她的藝術生涯中還多次給她帶來啟發和鼓勵。難忘的那一年,她邀請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為她創作古箏協奏曲《西楚霸王》,「我和何老師就坐在上海音樂學院附近的一家電影院,看了香港電影《西楚霸王》有了新的靈感。」此前,何老師的作品以才子佳人的溫婉為主,這一次的「霸王」則有了全新突破。至今,這部作品仍然受到演奏家們的喜愛。
更加難忘的,莫過於2008年,羅小慈赴港演出自己為李清照的代表作譜寫的簫、箏與吟唱融合作品《如夢令》。全曲有大段的吟唱,但因為對現場設備不熟,導致她佩戴的麥克風發不出聲音,差點就以為自己要演啞劇了。沒想到台下的觀眾沒有一人喧嘩,反而安安靜靜地坐着繼續聆聽,這讓她一下子踏實起來,完整順利地完成了彈唱。「我就覺得香港觀眾有很強的藝術鑒賞力,這些細節令我感動。」
作為樂團當家人,羅小慈也向香港中樂團學到了很多樂團管理的經驗。「他們非常嚴謹的管理,他們的敬業,對音樂的追求,包括在音樂教育推廣等方面的成功實踐都值得我們學習。」因此,此次到香港除了演出外,上海民族樂團還將進行不少交流活動,力求更好與香港的同行互學互鑒。
打造國內首台AI國樂音樂會
近年來,上海民族樂團一直堅持「海納百川」探索民樂的當代表達,尋求傳統文化的創新。就在今年,他們率先與國內知名互聯網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探索將人工智能引入音樂創作,並推出了國內首台AI創作的國樂音樂會《零·壹|中國色》,亮相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引發廣泛關注。
這次合作,從設想到演出只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談到如此大膽的突破,羅小慈直言,上海民族樂團是一群好奇心比較重的人,追溯歷史,如果沒有好奇心,就很難有現在那麼多的創新和突破。當前,人工智能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音樂創作也不例外。即使他們不做,別人也會做。但回顧這第一次,她最大的感受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歸根到底仍然考驗的是人的智慧。
羅小慈介紹,AI提高了創作的效率,並能在最短時間最有效達到符合樂團審美的作品雛形,但是最終將作品在舞台上呈現,並能表達出相應的情感層次變化乃至演奏技法,無不需要演奏家進行再創作、再磨合。其實,任何一部作品能夠成功,都離不開演奏家的詮釋,甚至每次的演出,都是二度,甚至三度、四度創作,從這一意義上說,AI的大行其道,並不意味着人可以躺平,作品思想性、主題性的表達,舞台的呈現,以及整台演出的方方面面,人力都不可替代。因此,現代技術的引入只是一個探索的方向,未來還將繼續,但必須遵循舞台藝術的客觀規律。
羅小慈還特別強調,多年來,上海民族樂團都堅持,無論進行怎樣的創新實踐探索,都要把握「守正」,就是守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藝術審美原則。「那種雋永的美,怎麼都不能流失掉。在此基礎上,才能在表演形式、樂器編制、表現手法上,與現代觀眾有更好的精神互動。」由此,她還聯想到,香港的音樂、創意人才資源非常豐富,藝術創意富有活力,非常期待也非常願意繼續推動滬港兩地的文化創意人才、音樂人才更好交流,也可以共同打造作品。相信一定會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方面擦出更多美麗的火花。
中華文化節2024: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
8月5日 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8月6日 晚上8時
地點:荃灣大會堂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