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善用聯通內外優勢走出新格局\劉智鵬
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來,已經走出了一條發展的康莊大道,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發展的水平也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儘管如此,改革開放的道路還要繼續走下去;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也就成為了本屆三中全會的核心課題。
事實上,中國的發展對全球政經局勢走向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中共的三中全會不但舉世矚目,也是全球政經領域的重大議題。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區,自回歸以來與國家的政經關係更趨密切,今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對香港的未來發展,也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站在這樣重大的歷史節點上,香港必須把握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和有關的政策舉措。香港也必須檢視自身的現況,加大力度發展受惠於三中全會的領域。另一方面,香港也要找出獨特的優勢,以配合三中全會的方向,以期更深入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探索盛事恆常化可行性
疫情以來,不景氣瀰漫香港全城,有識之士都在思索往後的路向。一般認為,在國家飛躍發展的形勢之下,加上中美關係的負面因素,香港的未來發展將不如以往,過去作為經濟支柱的傳統行業亦將失去既有的地位。
就香港市面充斥空置商舖的表象看來,這些負面情緒的形成確實有其客觀因素。不過,俗語有云危中有機,香港在國際化方面其實仍然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為香港打開新的局面,也可以為國家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香港從來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作為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橋樑和中介。建國早期國家對香港的政策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說明了香港對國家的重要性,香港這可以利用的功能在冷戰時代尤其突出。過去幾十年來,國家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日趨富強,香港不少人都認為香港不再因為受到國家的利用而擁有獨特的優勢,其實不然。在今天新的地緣政治的格局中,中國與歐美國家之間依然有一道不易逾越的鴻溝,以至各方面的往來交流都有限制。在這種形勢下,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仍然具備聯通中外的功能。因此,過去幾年,習近平主席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都強調要掌握發揮好香港的獨特優勢。
在新時代的格局中,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仍然擁有的優勢始終是高度的國際化。香港這兩年從旅遊業入手大搞盛事經濟,旺丁的目的大致達到,但是否旺財則仍待檢驗。其實國際盛事可以探索恆常化的可能,香港可以集中資源,由特區政府和工商各界攜手合作,善用香港的地利大搞各行各業的國際盛會。
最近有內地高等教育界同行反映,在內地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不容易吸引歐美日韓的學者參會。香港的大學高度國際化,可以把握這個機會承擔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的工作。同樣道理,其他工商等不同界別都可以爭取承辦聯通中外的國際交流活動,以吸引內地和國際的團體選擇香港作為交流的地點。
按照同一道理,香港特區政府可以積極探討,將香港建設成為一個超級中介,將中國這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各國連接起來。高等教育產業化是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嘗試。
打造「升學中介樞紐」品牌
去年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今年九月將會落實重要的一步,大增八大政府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學額。不過,高等教育要走向產業化的發展,除了增收非本地學生,也可以考慮開拓與留學和升學相關的業務。就以最近高等教育界鬧出風波的「黑中介」事件為例,香港其實可以考慮把這危機轉為商機,把握內地學生喜歡使用中介服務的社會文化,以香港的國際品牌建立一個聯通中外的升學中介樞紐,替內地學生尋找在港澳以至世界各地的升學機會。
除了聯通國際,香港在各種產品和服務上都享有國際認可的地位。從當年製造業的「Made in Hong Kong」產地標記,到今日的藥品、食品,以至上市公司的ESG報告之類的專業服務,香港都得到內地和世界各地的認可。內地各界可以利用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將產品和服務送到香港獲取認證。香港特區政府也可以積極考慮總合各行業的力量和資源,建設一個國際認證平台,為國家的「引進來,走出去」政策提供國際水平的服務。
總而言之,本屆三中全會不但為國家的未來發展設定方向和路徑,也為香港提供了走出新格局的機會;香港政商各界必須好好掌握。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