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彎/被「愛」支配的窒息\關爾

  喜劇片《抓娃娃》剛上映半個月,內地票房就突破了二十億,在暑期檔影片中一騎絕塵獨佔鰲頭。影片映射「抓娃娃機」中玩偶們被操控的命運,揭示了藏在喜劇外殼裏的殘酷底色。

  電影的故事脈絡並不複雜:一對富豪夫妻本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教育理念,為把兒子馬繼業培養成出色的家族繼承者,特地花重金打造一個「窮養教育」的生活空間,僱用一整套名師班底,裝扮成「家人」和「鄰居」,所有人奉命行事各司其職,只為讓馬繼業過上模具般被安排好的「成功人生」。

  十幾年來,馬繼業就像生活在一場徹頭徹尾的劇本殺裏。作為父母的教育實驗品,他的成長過程被密切監控、細緻分析、精心設計,他的所見所聞所感,與真實的世界之間,隔着一塊看不見的單向玻璃。最終,對周遭一切逐漸產生懷疑的馬繼業,憑藉線索與推理闖入了家裏的「暗室」。真相大白,信任破產,少年陷入前所未有的憤怒與恐懼。

  為了在「圓謊」和「露餡」的拉扯間製造更多包袱和笑點,影片的情節自然進行了誇張處理。但現實生活中,「以愛為名」的操控式教育觀,或多或少都曾在大多數中國家庭出現過。小到選擇興趣班,大到結識擇偶對象,「聽我的沒錯」、「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話語時常回響我們耳畔。也因此,不少觀眾都說,原本走進電影院是為了找樂子,結果越看越像照鏡子,細思極恐,脊背發涼,彷彿又感受到那些年被「愛」支配的窒息。

  許多人直言,致敬《楚門的世界》的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齣「中式教育驚悚片」。當然,出於對複雜現實和商業票房的平衡考量,影片在批判質疑「父權主義」造成的欺騙、操控與荼毒時,令人遺憾地只是高舉輕放、點到為止,最終以中式溫情的合家歡大結局,消解了劇作內核的深刻性,模糊了社會話題的反思性。但至少,它在笑聲中講明一個道理:人生沒有既定軌道,孩子也並非提線木偶,莫要打着「為你好」的旗號進行溫柔「絞殺」。這一警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