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研引入AI加快分析電子證據

◆海關利用放大鏡檢視電子證據。
◆海關利用放大鏡檢視電子證據。

◆人工智能系統分析智能電話的電子證據。
◆人工智能系統分析智能電話的電子證據。

  最快數秒可完成單一指令 省卻肉眼搜證時間

  香港海關電腦法證所負責收集、保存和分析案件中的電子證據,再將驗證結果呈交法庭進行舉證。隨着近5年處理的大量電子證據案件增加,每年平均逾百宗。為提升能力應對挑戰,電腦法證所正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技術(AI),透過一般文字方式輸入需要分析的問題指令,加快分析文字、圖片及影像等電子證據,最快數秒間可完成單一指令,有助提高調查效率。◆文 /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電腦法證所高級督察黃偉基昨日示範該人工智能系統的使用方法,假設海關在被捕者「虎哥」身上檢獲一部智能電話,經盤問後,「虎哥」透露已相約接頭人到北角馬寶道進行毒品交易。為搜查「虎哥」手機的對話紀錄,海關在人工智能系統輸入「查看所有包含街道的訊息及其對應索引」。經電腦運算後,人員發現有5條訊息與馬寶道有關,其中兩條訊息更談及接頭人曾在北角新商場出現,並將一輛白色私家車停泊在的士和燈柱後方。

  助快速搜查手機對話紀錄等

  其後,海關人員於人工智能系統輸入「的士、燈柱及白色私家車」,發現「虎哥」手機儲存的6,000多張相片中,有一張相片與輸入的指令脗合,惜未能拍攝到該白色私家車的車牌。

  海關遂前往北角新商場提取閉路電視片段,再利用人工智能系統確認該白色私家車離開商場停車場的時間,然後到停車場查閱閘機紀錄,成功確定私家車車牌號碼,以作跟進調查。

  黃偉基表示,處理1小時的閉路電視,需海關人員全程觀看,但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分析後,最快幾秒鐘便能找到跟案件有關資訊,增加調查效率。他強調,該系統不會取代海關人員工作,其結果仍需經人員分析。

  海關電腦法證及資訊科技保安組署理助理參事趙吉烏蘭昨日介紹,電腦法證所成立於2000年,隨着海關處理的案件及電子證據類型不斷轉變,包括當時侵犯版權活動轉趨數碼化,網上分享侵權物品的情況尤其猖獗,因此電腦法證所增購光碟分析機檢驗光碟,又加強培訓人員的網絡搜證能力,以增加處理案件效率。

  至2010年智能手機年代,手機功能的提升及拍賣網站盛行的侵權活動,亦為電腦法證工作帶來挑戰,故電腦法證所增設了專門檢驗手機的法證工具,並強化人員追蹤網上數碼足跡的能力。

  斥60萬元開發 準確度達八成

  進入2020年大數據年代,海關電腦法證所處理的案件種類,除了侵權和危險藥物外,還包括清洗黑錢、走私等,而所處理的電子數據量和複雜程度亦快速增長,大大增加工作的挑戰。

  因此,電腦法證所正研究建構電腦系統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透過一般文字形式輸入需要分析的問題指令,以便系統以人工智能技術分析電子數據中的文字、圖片及影像等內容,再將結果快速顯示,從而縮短人員分析電子證據的時間,加快調查工作。

  趙吉烏蘭透露,海關已預計投入60萬元研究人工智能技術,有關系統準確度亦高達八成,但會受數據量等因素影響,故冀透過改善數據模型,提升準確度,短時間內建立系統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