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祖國高科技太讚了

◆近百名香港高中生走進天津和北京。圖為港生在首鋼園—高爐·SoReal科幻樂園體驗。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近百名香港高中生走進天津和北京。圖為港生在首鋼園—高爐·SoReal科幻樂園體驗。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港生體驗無人駕駛巴士。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港生體驗無人駕駛巴士。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香港少年警訊學員走進京津 港生:國家的科技水平太讚了!
香港少年警訊學員走進京津 港生:國家的科技水平太讚了!

  走進小米超級汽車工廠 參訪北京自動駕駛示範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一連7日,近百名香港高中生走進天津和北京,從聯想天津產業園、天津新松機器人、鐵科縱橫(天津)到小米超級汽車工廠、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阿里巴巴北京總部,從觀看京劇、參訪故宮、打卡首鋼園到清華大學、大運河亮馬河City Walk,滿滿的行程安排中處處透露着科技和文化的雙重元素。香港文匯報記者獲知,該團中90%以上的港生從未到訪過天津,來過北京的亦屈指可數。「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作為中國人,感到非常自豪。」不少受訪的港生對香港文匯報驚嘆,稱這次京津之旅徹底打開了他們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認知,尤其在數字化和自動化等領域的體驗,讓他們大開眼界。

  本次行程中,最拉滿科技體驗感的當屬北京的小米超級汽車工廠和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原來在短視頻裏刷到過很多次小米SU7,看到它在智能系統、續航能力和外觀設計上都很棒,聽說一車難求,這次不僅有機會看到實車真容,還能登上小米SU7進行試乘體驗,真的好幸運!」港生曾錦輝說,「通過這次旅程,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在高科技產業中的突破,特別是在新能源車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此外,他們還參觀了衝壓、大壓鑄、車身三大車間,對於綠色驅動智能製造有了初步了解。

  科技帶給他們的震撼還未止步於此,緊隨其後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讓他們又一次興奮起來。大家爭先恐後地登上無人駕駛巴士,一面研究裏面的構造,一面忙着自拍,記錄這一難忘的時刻。港生吳國領讚嘆道,「它加速真的很快,用AI去操控車輛,就能讓車行駛到指定地方,真的非常非常厲害,中國的科技太讚了!」近年來,中國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個一線城市,包括北京,都設立了無人駕駛區域。而這個示範區則是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的示範區,為北京市無人駕駛技術提供了大數據和安全基礎技術保障,為自動駕駛出租車的研發作出了貢獻。

  VR體驗首鋼園「鍋爐」

  參觀過「大科技」後,團員們來到冬奧會滑雪大跳台的所在地首鋼園,並在「鍋爐」裏體驗到了VR虛擬現實的快樂。「這些 『鍋爐』的外形真的很壯觀,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裏面居然有非常科幻的設置!」吳國領剛從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中走出來,就迫不及待地向記者分享,「真的沒想到,中國的科技在如此短的時間能發展到這個地步,尤其是在首鋼園,將工業遺產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創造出一個令人驚嘆的體驗空間,彷彿穿越到未來世界。」

  職場交流會 讓擇業不再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京津科技文化交流團活動期間,為貼合「職場有你」的主題,還特別設置了一個「青年交流分享會」,請到中國香港(地區)商會4位在內地讀書或就業的香港青年,為該團中的近百位香港學生分享自己在內地讀書、生活和工作的感悟和經驗。交流會持續近兩小時,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除了交流會,此次團中還有8位學生分別在北京的醫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尚都廣告和滙豐等4處單位實習。港生羅陳琳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實習單位都是根據本人意向安排的,很有針對性。「作為一個剛中學畢業,要面對大學選課程的迷茫,這次寶貴的職場體驗和香港青年交流會給了我們很大的一個方向,」她說,「很開心可以了解到我們感興趣的專業在職場上的工作內容、行業發展及就讀學校的多樣性,令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認識自己未來的選讀方向、職業方向和在內地讀書及工作的機遇。」

  港生交流感悟

  ◆鄧浚宏:在天津新松科技,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科技對於生活的改變,原來總覺得科技很虛幻很遙遠,但近距離地觀看機器人運作,感到神奇的同時,又對科技創新的未來充滿信心。

  ◆吳國領:在阿里巴巴我深刻體會到了中國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速度,從電子商務到雲計算,再到人工智能,這裏的技術創新讓我大開眼界,特別是他們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成就,讓我意識到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於世界。

  ◆譚智仁:此次有幸來到北京與天津,讓我們離開熟識的南方,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了解國家的另一面。希望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別行區政府可以相互協作,利用香港優勢,給港人創造更多機會。

  ◆羅陳琳:中國的機器人與智能化發展達到了國際水平的高度,令祖國的各個領域都可以以先進、自動化的水平迅速發展,參觀的每一處都令我無比自豪。

  ◆陳榮錄:清華大學以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種精神也讓我深受鼓舞,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