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旻憓封后大皇宮 體現永續建築理念
世博展館變奧運殿堂 古典特色如穿越百年
香港文匯報訊 港隊代表江旻憓周日(7月28日)凌晨在巴黎奧運女子重劍個人賽奪得金牌、一劍封后,舉辦奧運劍擊與跆拳道賽事的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成為盛載香港獲得今屆「首金」喜悅的福地。巴黎大皇宮並非真正的王室皇宮,但其瑰麗堂皇的設計,相較真正皇宮亦毫不遜色。過去3年間,大皇宮依照其建築特色進行翻新,日後除承辦體育賽事,亦可作時裝展和藝術展等文化用途,是永續建築理念的極佳體現。
大皇宮於1897年建成,與姊妹建築小皇宮共同作為1900年世界博覽會展覽館。今屆賽事場地所在中央殿堂,是整座建築的主體部分,其鋼製玻璃穹頂高達45米,鋪滿面積合共1.75萬平方米的拱形玻璃天花板,最大限度增加日光照射範圍,並將工業革命時期建築特色,與古典主義藝術風格互相結合。
辦時裝展 打造室內海灘
從1900年巴黎首次舉辦奧運以來,大皇宮曾舉行多項體育賽事,包括體操、馬術、網球、拳擊、籃球及排球等。佔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的大皇宮,足以容納這些賽事的場地及觀眾席,且各類設施較易鋪設及拆卸。大皇宮也嘗試過多元設計,包括承辦時尚品牌Chanel的時裝展,以及2021年鋪設266噸細沙、打造成為「室內陽光海灘」。
不過大皇宮承辦的最經典賽事仍是劍擊,早在1937年,該場地首次舉辦法國劍擊錦標賽。在2010年世界劍擊錦標賽上,來自全球110個國家的900名選手,與4,500名觀眾齊集大皇宮。相較其他現代化場地,大皇宮更具古典特色,選手們如同決鬥劍客一般,從裝飾青銅色花紋式樣的「榮譽階梯」走過,步入光線明亮的中殿展開角逐。
視覺效果如「瑞士軍刀」
主持大皇宮翻修工程的法國古典建築師查蒂永接受英媒《金融時報》訪問時形容,希望大皇宮的視覺效果如同「瑞士軍刀」,視角寬敞通透、模糊建築內外界限。翻修過程中,建築團隊專門拆除原本分隔中殿和後方科學博物館的牆壁,令視野更開闊,部分隔間牆壁也改為玻璃,方便遊客在室內欣賞室外景色,「在奧運之後,遊客們也可以享受新的開放體驗。」
翻修項目總監桑喬稱,團隊將照明及恒溫等各項設計融入原有建築,方便大皇宮日後作不同用途,「例如我們在中殿採用基於流體材料的地面加熱系統,透過循環凍水或熱水調節地面溫度,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節約能源,同時帶給身處其中的人們舒適體驗。」
完整的大皇宮將於明年初對外開放,查蒂永稱,為奧運翻修古建築的體驗非常難得,「這是令古建築融入現代環境、回歸公共用途的契機。我相信奧運能為大皇宮留下寶貴遺產,我們的後輩會欣賞它,也會更長久地使用它。」
巴黎地標成奧運場地
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 Arena)
艾菲爾鐵塔前一個主要廣場,位於鐵塔和巴黎軍校之間,曾是19世紀法國主要軍事訓練場所,亦是1900年巴黎奧運的場地之一。今屆奧運期間,戰神廣場設有臨時競技場,舉辦摔跤與柔道比賽。
榮軍院廣場(Esplanade des Invalides)
正對巴黎地標榮軍院,榮軍院曾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時期的軍事醫院,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陵墓1861年遷葬至此,現時該建築群內設有法國軍事歷史博物館,收藏全球主要軍事藝術收藏品。今屆巴黎奧運的射箭比賽、公路單車計時賽起點,以及馬拉松賽事終點均設於該廣場。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面積約8.4萬平方米,是法國最大的廣場。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協和廣場曾改名為革命廣場,是法國最後一位國王路易十六與其妻子瑪麗被處決之地。今屆奧運期間,協和廣場會舉行三人籃球、霹靂舞、自由式小輪車和滑板比賽。
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於1900年建成,全長107米,橫跨塞納河連接右岸的香榭麗舍大道及左岸的巴黎大皇宮和榮軍院,被視為巴黎最華麗的橋樑。這座地標建築是奧運公路單車計時賽終點,也是馬拉松游泳和三項鐵人賽事經過的地標之一。
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巴黎主要建築,於1871年原址被焚毀後重建,市政廳廣場是巴黎主要文化景點之一。今屆奧運的馬拉松賽事便從市政廳廣場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