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機遇/搭「數字灣區」快車 助港提升新質生產力

  圖:2月27日,在深圳蛇口郵輪母港,工作人員查看5座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龍。\新華社
  圖:2月27日,在深圳蛇口郵輪母港,工作人員查看5座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龍。\新華社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同時,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表示,大灣區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才能更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局勢,繼而更好地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作用。隨着數字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資源配置將變得更加便捷。這不僅為大灣區內部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也為香港提供了「搭便車」提升生產效率的機遇,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毛艷華強調,內地的創新模式,如平台經濟和共享經濟,已經展現出巨大的活力和潛力,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香港通過積極參與大灣區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還能在全球經濟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毛艷華表示,面對歐美製造業回流的背景,香港更要強化創科優勢,將現代產業體系的高端製造環節帶回香港,如集成電路、綠色製造等產業,都是香港未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發力點。

  形成具國際競爭力科技成果

  《決定》提到,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廣東財經大學全民數字教育學院院長黎友煥表示,大灣區擁有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新型儲能、太陽能光伏等新興產業也在加快發展。他說:「粵港澳大灣區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在《決定》鼓勵發展的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形成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

  毛艷華補充指出,大灣區在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方面具有顯著的帶頭作用。目前大灣區有很多跨境合作產業園區,例如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可以嘗試在科技合作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對接,打通科研、技術、產品轉化、金融領域的堵點。

  對於大灣區未來的生產關係創新,我們可以有哪些期待?黎友煥表示,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大灣區企業將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催生更多靈活就業模式,如遠程辦公、平台經濟等,為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選擇。」黎友煥稱,隨着數字化、網絡化等技術的深入應用,勞動組織形態將發生變革,如虛擬團隊、跨界合作等新型勞動組織方式將逐漸興起。這對於大灣區勞動力的流動亦將帶來新變化。

  在這一過程中,香港亦將迎來新的機遇。黎友煥表示,隨着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香港可以與灣區內地城市在多個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如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吸引國內外的產業資源進入大灣區。此外,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開放的經濟環境,這些都為香港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商機。他稱:「香港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拓展內地市場並實現自身發展。」

  專家:機制體制創新是重點

  「與京津冀和長三角不同,大灣區最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就是擁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毛艷華指出,要更好地發揮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體制機制創新是下一步的重點,亦是涉及問題最複雜的領域,當中不少事權需要爭取中央支持,如邊境開放、法律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但一旦能夠創新突破,那麼大灣區之於全國高質量發展必定能起到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大灣區還可以探索在更大範圍內加強投資財稅領域的創新試點。」他表示,「港人港稅」等政策有條件可以拓展到更大領域的實施,增值稅轉型也可以在大灣區進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