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按摩雜談
湯禎兆
因為工作關係,加上精神上容易積聚壓力,所以過去的漫長日子,透過按摩去紓緩勞累是常態。俗語有所謂久病成醫,我相信久按同樣可以心自知——意思是師傅水平如何,大抵身體肌肉及筋骨都會迅速準確地傳達訊息給你。
近年的按摩風潮,不少人均由中式轉向泰式,當中或是後者更切合年輕及中產族群的口味。中式重穴位,泰式重拉筋,由衷而言我也承認後者較易有即時反應,能予人好惑。同時中式的師傅普遍年紀較大,泰式技師多走較年輕路線,形象工程也委實佔優。
就個人經驗而言,按摩效果其實真的取決於師傅功夫,無論中式或泰式,先決條件是師傅對經絡穴位瞭如指掌,行家一下手便知有沒有!此所以初試新環境,其實不妨與師傅聊下膀胱經、肝經及膽經等話題,好讓對方都知道你並非吳下阿蒙,當然自己也要先作預備,而且作為都市人對以上醫保常識,也屬通識101範圍吧!
我早前患上五十肩,輾轉嘗試過不少療法,始終效果有限。後來也屬時來運到,偶然遇上一位泰式師傅,她劈頭直言要忍得痛楚才可有改善契機,我當然表示一定積極配合。最後經過3個月每周一次的密集治療,情況豁然不同,當然過程中的而且確也吃了不少苦!
自己的按摩經驗談,是先要過伯樂相馬一關,小心辨識找到好師傅;不過人事始終有推移,好師傅也有離職、退休、轉職至他區等不同因由分別的一天,所以相馬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一旦鎖定好師傅,就要推心置腹,彼此建立互信互賴的關係,才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剛才提及的泰式師傅,也常說遇到不少客人也愛莫能助,因為對方抗痛能力不足,唯有只作表層推鬆作罷。
求醫也是治療的過程,我信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