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核電站嚴謹把關 高標準作業 曹王敏賢:對安全運行有十足信心
在籌備興建大亞灣核電站時,核電站的安全備受港人關注,成立於1988年的核安全諮詢委員會(後來於2019年易名為「廣東核電站核安全諮詢委員會」,簡稱安諮會)多年來擔當着核電站與公眾溝通的橋樑。安諮會主席、香港輻射防護專家曹王敏賢接受訪問時,回顧當年與內地專家合力釋除港人對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疑慮的經歷。她強調,從選址、設計、運行、人才選用等,大亞灣核電站都嚴謹把關、高標準作業。當年憑藉自己的專業判斷,對大亞灣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十足信心,而過去30年來大亞灣核電站的亮眼表現,就是回饋這份信任的最好答卷。
身為輻射防護專家的曹王敏賢在美國修讀博士學位期間,已經接觸和使用核技術。但當年,由於港人普遍對核電知之甚少,加上1986年發生的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件,更是增加了港人對在距離香港50公里的大亞灣建設核電站的疑慮,當時一度有100萬港人簽名反對建設核電廠。
曹王敏賢憶述當時自己身邊亦是反核氣氛濃烈。當年她還在讀小學的兒子,被學校要求交出六個簽名反對建核電廠,而兒子還因為向老師表示他們全家人都支持建廠,而影響操行分數;她自己亦聽到同事對建廠的反對聲音。她說,理解市民對核安全的關注和擔憂,因此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公眾普及專業知識,幫助大家正確認識核電技術,於是她開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面向傳媒、老師舉行研討會普及核電知識,希望讓大家不再因為不了解而「聞核色變」。
1986年9月,為進一步化解港人對核電安全的疑慮,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將核電設備的模型運抵香港,與中國核學會、香港科技和諧促進會聯合在星光行推出了大型展覽「香港核電技術展覽會」。參與其中的曹王敏賢積極出謀劃策。她意識到當時許多港人並不懂普通話,若由內地赴港專家直接向港人講解,雙方溝通會比較困難,於是提議訓練讀理工科的大專學生擔任講解員。「這些學生都是香港市民,(市民會覺得他們)肯定不會就大亞灣安全問題『騙』市民,因為騙他們等於騙自己,而這些學生又有理工科知識,吸收能力強,講解比較直接易明。」最終他們培訓了200多名學生擔任講解員,向公眾推廣核電,展覽吸引共約18萬名市民到場參觀。曹王敏賢說,這次活動對平息市民反對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聲音起到積極作用。
被問及是什麼讓曹王敏賢對大亞灣核電站的安全性始終保持如此堅定的信心,她說是基於自己的專業判斷,她認為大亞灣核電站無論從選址、設計、運行、人才選用等方面的嚴謹,都確保了其安全性。
大亞灣核電站位於地震風險低的區域,其選址需要通過全面的分析和調研,並嚴格遵照國際指引及國家核安全局安全評估的結果。廠址附近的地殼安全穩定,發生強烈地震的機會非常低。此外,大亞灣於沿岸建造了高出水平面17米的防波堤,加上大亞灣離岸的島嶼群可為電站提供天然屏障,因此可以降低受海嘯的影響。核電站亦已按周邊的實際情況而設計,可抵禦例如海嘯和地震等自然災害。
核電站還採用了「縱深防禦」的原則,意指有多重保護措施,萬一核電站發生運行故障或人為錯誤時,電站的後備設施可即時啟動以維持電站安全運作,有效減低發生事故的機會和對環境的影響。在反應堆的設計方面,大亞灣核電站設有三重獨立保護屏障,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洩;燃料棒的合金包殼可阻止核裂變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外洩;反應堆壓力殼由200毫米厚的鋼材鑄造,將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質的冷卻水密封於一迴路系統內;最外層的安全殼由900毫米厚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製成,內襯6毫米厚的鋼板,結構堅固,足以抵禦大型商用飛機的撞擊。
曹王敏賢續指,國際上幾個核事故都與人為錯誤有關,例如前蘇聯切爾諾貝爾以及美國三哩島的兩宗核事故。而大亞灣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全部都是「尖子」,經過嚴格的培訓及考核,具備豐富專業知識和運行經驗,工作態度也很嚴謹。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核事件分級表」,核事故分為0至7級。而大亞灣核電站投產至今30年,從來沒有發生第二級或以上的「核電站運行事件」,近十多年亦沒有發生第一級的「核電站運行事件」。2023年,大亞灣基地在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uclear Operators,WANO)的表現指標中,有 83%的指標達到全球前十分一的卓越水平。
大亞灣核電站過去30年的表現給市民派了一顆「定心丸」。安諮會的工作重心亦逐漸從早年釋除公眾對核電的疑慮,轉為向大家宣傳核電對減碳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配合香港政府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曹王敏賢表示,安諮會會一直根據社會需要,做好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