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 周潔茹 共談女性作家敘述的溫度

◆喬葉(中)和周潔茹(右)於香港書展對談「京港文學對話——女性書寫的南來北往」。 胡茜  攝
◆喬葉(中)和周潔茹(右)於香港書展對談「京港文學對話——女性書寫的南來北往」。 胡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茜)中國當代作家喬葉、《香港文學》前總編輯周潔茹日前於香港書展對談「京港文學對話——女性書寫的南來北往」,二人由北京與香港文學的交互認識談起,深入剖析了從地域出發和女性的寫作角度,當中不同的敘述方式及產生的微妙變化。

  喬葉談道:「香港文學給我的記憶包括金庸先生的武俠、亦舒女士的女性角度等等,都讓我構成了豐富的文學記憶。」她認為地域是一種標籤,但具體到個人的時候層次是十分豐富的,不能以北京或香港去簡單劃分,「文學作品之所以神奇,還是因為在不同的地名裏面,有很多人生故事在其中,像周潔茹的作品中,不同的溫度就產生了不同的感受。」

  作為香港作家的代表,周潔茹說:「喬葉老師是這次書展我迎來的第三位70後代表作家,我認為她是70後作家裏面成就最高的一位,她的作品《寶水》獲得了茅盾獎。」她認為70後作家目前已經是文學史上的一筆,「這個代際與女性是兩個不同的標籤,這也是我和喬葉相同的地方。」

  所處地域與寫作節奏相輔相成

  談到地域的影響,喬葉說:「其實在其中不太自知,大約都是被別人提醒的,流動性及女性身份在採訪中不斷被強化。包括我自己的節奏,比如我的成長經歷,從河南的鄉村、到鄭州直到北京,這些節奏都非常不同,這與寫作的節奏是相輔相成的。」她提到自己的作品《寶水》,說道:「這本書幾乎是沒有北京存在的,但因為這本書是在北京產生的,它依然對我產生了照耀,最後在心理上把過去的經驗融合進去。」與故鄉的關係,喬葉覺得是與其拉開了距離,再有了一種觀望,之後才有了書寫,「故鄉是一種文學資源。」

  周潔茹則認為香港對她來說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她談到自己的作品:「我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寫作,在2000年代中斷了整整15年,這個軌跡是很難去整理的,因為前後截然不同。」她提到寫作生涯的再次出發,認為全然是香港的原因,「我在香港居住了六七年,就突然開始寫作了,」她說,「就在一個很平常的下午,我就重新拿起筆了,我覺得在香港可以發生一切戲劇化的事情。」但她認為自己在香港在地的這些年,是一種素材的累積,因此關於香港的題材便可以提筆而來。

  關於女性作家這個身份,喬葉說:「現在仍然有『中性寫作』這樣的說法,在我最初寫中長篇的時候,便有這種潮流。於是我就比較抗拒女性這個身份,都是以『他』去書寫的,但是後來就有了一個回歸的過程,有了『如果我深耕女性這個身份會怎樣?』這樣的想法。」她認為,近年來對於女性作家的關注度已經很高,「但是最重要還是要落實到自己身上,例如對於女性氣質的認知度與認同度,所以《寶水》就有了一種母性比較重的表達,而這種選擇是非常自然的。」

  而周潔茹認為女性這個標籤是「評論家的事情」,她對於「城市寫作」或「香港作家」等標籤,都表現淡然,「我本身的狀態是超越了性別感的,並不覺得我的作品拘泥於任何區域或者性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