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灣區融合新機 促進互通振經濟
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二十四次會議在廣州舉行,就創新及科技、建設北部都會區、法治建設、碳中和、醫療衞生等範疇,推進不同領域的交流合作。過去一年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速度較過去更快、融合領域較預期更多、市民自發參與程度更大。在政府協作層面,粵港合作聯席會議越見實際效益,雙方簽署了涉及法律、質量檢測認證、食安、農業、參保和醫療券試點等六份合作協議,更提出「推進粵港合作高質量發展,做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可見區域發展的目標之高、方向之明確。香港要善用新要素、盡快推動結構性改革、隨區域融合順勢而為,就可繼續走出引領創新、水平領先的新路向,透過粵港合作籌謀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
疫後兩地人員往來頻繁。今年復活節,港人北上有近170萬人次,創疫後新高。港車北上自2023年7月推出以來深受市民歡迎,港珠澳大橋車流量更是倍增。國家亦簡化申請程序和降低手續費用以增加港車北上的吸引力。高鐵的客流量同樣重拾升軌,更通過「靈活行」措施和新增張家界西等站點便利香港市民出行。提高內地旅客免稅額度和向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簽發來往內地通行證兩項國家最新的惠港措施亦馬上起到促進粵港人流往來的作用。
香港交通基建須提速上馬
以交通基建促進融合亦更具系統性。2023年第四季先後出台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和《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提出了對接深圳的港深西部鐵路、北都公路、北環線等鐵路、公路和口岸的發展項目藍圖。可以預期,通過更多交通基建和口岸建設無縫對接珠三角的交通網絡,同時配合整個大灣區不斷提升的運輸服務,大灣區絕大部分民眾都能享受到一小時生活圈帶來的生活便捷。
然而,香港或再次面對在區域項目發展上掉隊的挑戰。貫通肇慶到惠州五市的城際地鐵和深中通道已先後開通運營,廣州南站到廣州站的鐵路項目亦如箭在弦,香港必須及時連接上大灣區交通網絡。當然,可行性研究、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收地等程序是必不可少,但上述香港公路和鐵路項目的預期發展階段大多為2034年至2038年甚至是2039年或以後,能否及時為香港社會與經濟創造最大效益的確存疑。相關基建發展程序需要簡化和壓縮,讓項目提速上馬,並制定保障措施支持順利興建。長遠來說亦應協調好區域項目的發展程序與時間表,確保沒有掉隊的部分,才能為整個區域創造最大效益。
出行最大的原因是消費。在過去一年半時間,大量香港市民頻繁到深圳飲食、娛樂、按摩和購物,已成一股不易逆轉的潮流。匯率和價格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豐富多樣且不斷創新的選擇、深圳各級政府和企業推出的各類優惠、完善的交通接駁和更見方便的移動支付也是關鍵的推動力。同時,在香港成行成市的植牙廣告反映到深圳接受牙科或其他醫療服務已成為潮流。不斷提升的醫療水平和高性價比服務固然是深圳牙科的比較優勢,但香港公營牙科服務供應嚴重並長期短缺,以及私營牙科服務收費高昂,也是把港人推上深圳的主因。從正面看,區域市場引導供需的再平衡稍為緩解了香港嚴重的醫療資源不足所衍生的社會壓力,也是香港公私醫療市場改革契機。
「北上多、南下少」和顧客用腳投票表達對香港旅遊、零售和餐飲業的不滿,是這階段區域融合所產生的負面現象。然而從積極的一面看,在肯定不少香港市民北上消費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的同時,亦可看到本地市場,只要是產品質量高、有創意、服務優良的話,仍是具備吸引力,這正好反映出讓市場重現發展曙光的方向。在當前的港深融合中,深圳市場的新拚勁能搞動香港這個安舒已久的市場,讓香港市場在重新定位的過程中加速汰弱留強,讓能夠逆水行舟的商家同心重建市場活力。
香港現正迎接支持自身發展和區域融合的兩大契機。制度層面上,可預期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將通過在金融、要素市場和科技等關鍵領域的制度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對粵港來說均是深化在這些領域的創新機會。操作層面上,現在至2025年全運會舉辦期間必然是加速兩地基建與制度的融合,以及促進要素和人文交流的重大時間段。
靈活多變滿足消費者需要
不難想像,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香港市場必然出現結構性改變並將形成一個全新空間和客戶結構的市場系統。空間上,香港市場即服務整個大灣區、GDP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服務區內8,700萬消費者多種類消費活動,而非局限於傳統的旅遊和購物。廣州等九市居民可隨時乘坐高鐵來港看演唱會、出席會議、品嘗美酒佳餚、慶祝節日或行山,真正做到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面對市場的結構性改變,不論是商家或是消費者,在心態上必須適應由以香港為單極的市場,轉向以香港為大灣區四大核心城市之一的市場。行動上,香港必須對本地市場望聞問切,開出配合外圍環境變化、切合本地市場體質的藥方;本港商家也必須靈活多變,滿足區域消費者需要,籌謀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零售業上本地兩大超市已作出應對,如引入更多內地網紅產品。餐飲業方面,一如不少評論指出,食肆東主必須就食物品質、服務和創意三省其身。唯有不斷升級迭代、敢於闖難關,才是踐行歷代香港市民積累而來的獅子山下精神。窺一斑而知全豹,香港的金融、物流等產業同樣面對內外環境更迭帶來的挑戰。只有善用新要素、盡快推動結構性改革、隨區域融合新貌順勢而為,才可繼續走出引領創新、水平領先的新路向。